公元1910年6月,載灃命毓朗、徐世昌為軍機大臣。數日後,隆裕命載灃將這兩個人撤去,載灃婉言相勸請求暫緩行事。隆裕毫不讓步,載灃不得已,反駁說:“太後不應幹預用人行政大權。”
隆裕也無可奈何。像這樣隆裕憑自己的感情衝動來製約載灃的事情,屢屢出現。
光緒死後,隆裕在他的硯台內,發現光緒親自用朱筆寫的“必殺袁世凱”的手諭,自己不敢決斷,便交給載灃處理,載灃猶豫不決,與奕劻、那桐等人商量。奕劻、那桐力主保袁,讓袁世凱借假病名義辭職回家。袁世凱辭職後,隆裕和載灃毫無遠見,不把他控製在北京,反而是放虎歸山,以致最終釀成大患。
公元1912年,袁世凱又與內閣大臣聯銜上奏清廷,奏請清帝退位。奏折中大談軍餉緊急、海軍盡叛、強鄰虎視、人心渙散等等。袁世凱還手捧奏折到養心殿來見隆裕太後,他一副故作悲痛的樣子,一邊聳動著雙肩,抽縮著鼻子,流著眼淚,一邊向隆裕太後斷斷續續地訴說著。隆裕一言不發,隻用手帕拭著流不盡的淚水。坐在隆裕旁邊的幼小無知的宣統皇帝,不知地上跪著的矮胖老頭為何人,聽不懂他嘴裏說的是什麼,也不明白兩個大人因何啼哭,心裏非常納悶。
隆裕被袁世凱出色的表演弄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忙和王公貴族商量。皇族親貴多把共和看成洪水猛獸,把袁世凱看作逆臣、革命黨的奸細,並想方設法除掉他,載澤還彈劾袁世凱“前借口軍餉不足,不能開戰;後頒短期公債,勒捐親貴大臣,合內帑黃金8萬兩,款近千萬,仍不開戰,是何居心?”隆裕被弄得將信將疑,更是舉棋不定。
公元1912年1月17日,隆裕召集宗室王公召開禦前會議,討論是否實行共和的問題。奕劻和貝子溥倫主張自行退位,頒布共和。隆裕一聽抱著宣統大哭。溥偉和載澤堅決反對,會議無結果而散。第二天,仍無結果,良弼、溥偉、鐵良等王公大臣成立了保衛清室、反對議和的宗社黨。
兩日後,隆裕又召開禦前會議,趙秉鈞、胡惟德等人也參加了,一齊向清廷進攻。趙秉鈞指出,由於革命黨人力量強大,北方軍隊已不足恃,故袁世凱欲設臨時政府於天津,要隆裕和王公大臣們討論。王公大臣們立刻看清了袁世凱的嘴臉,一致反對,慷慨激昂。胡惟德、梁士詒用財政困難、軍費匱竭、無法打仗、外國將來幹涉等理由進行說服,沒起作用。趙秉鈞等人看到陰謀無法得逞,立即采取威脅手段,奏請:“人心已去,君主製恐難保全,懇讚同共和,以維大局。”趙秉鈞凶相畢露,指斥王公貴族會而不議,議而不決,聲稱再如此下去,就要辭職不幹,說完扭頭就走,胡惟德、梁士詒也憤然離去。隆裕嚇得不知所措,會議依然無結果。蒙古王公紛紛出京,各回本旗,組織義勇奪勤王敢死隊。
幾天的禦前會議,弄得隆裕頭昏腦漲,茫然不知所措,除了抱著小皇帝大哭外,沒有其他辦法。太監總管小德張和貪官奕劻、那桐受了袁世凱的賄買,從內部對隆裕太後進行恫嚇,隆裕對小德張百般信任。他被收買後,整天像一條狗一樣,拚命在隆裕麵前危言聳聽,說什麼“各省紛紛獨立,前敵軍隊撤不下來,外債無望,餉項難籌,若不答應民黨的要求,則革命軍殺到北京,您的生命難保。”倘能依從讓位,則有“優待條件”,“仍可安居宮闈,長享尊榮富貴,袁世凱一切可以擔保。”
奕劻為了迫使清廷屈服,不惜當眾扯謊,有一次隆裕召見他,他進宮後對大眾聲言:“革命軍已有5萬之眾,我軍前敵將士皆無戰意。”見到隆裕後,又威嚇說:“革命黨軍隊已有6萬之眾,勢難與戰。”
數分鍾之內革命軍的人數就增加了1萬。優柔寡斷、平庸無識的隆裕,遇到為難事隻有啼哭,在這內外夾攻之下,她開始動搖了。
幾天的禦前會議都解決不了問題,隆裕仍命胡惟德轉告袁世凱仍按召集正式國民會議辦法與國民政府議和,袁世凱置之不理。24日,袁世凱上了一個奏片,一方麵說南北談判的伍廷芳複語悖妄,尚無頭緒,仍與切實磋商,欺騙隆裕,一方麵說他的病尚未好,繼續請假,刁難隆裕。
盡管這樣,隆裕仍未拿定主意。袁世凱又密令段祺瑞聯合北洋將領電奏讚成共和、反對帝製。段祺瑞在其通電中說:“昨聞恭王(溥偉)、澤公(載澤)阻撓共和,多憤憤不平……壓製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是動機已兆,不敢再為遲延。”要求實行共和。袁世凱在同一天也上奏清廷,提出清帝退位後皇室優待條件問題,並威脅說清廷如果不實行共和,他不保證清廷退位後受到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