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大婚儀禮的最後一道程序是“親迎”。皇帝“親迎”則不同尋常,說是皇帝親迎,而實際上是將皇帝朱筆大書於“玉如意”正中的一個“龍”字,恭放於鳳輿中壓轎,以此代替皇上親臨。奉迎皇後者多為有身份的女眷,全都騎馬,跟在龍亭之後,“親迎”大隊浩浩蕩蕩、聲威顯赫。到後邸後,仍經一番跪接儀式,再由十位福晉命婦,以禮規去謁見皇後,並按宮廷禮儀要求,由命婦們依次侍候皇後梳妝打扮。一切準備就緒,各項迎、送儀禮完畢,由十命婦、貼身宮女及眾人前呼後擁,服侍皇後坐上放有“龍”字玉如意的鳳輿,於十五日淩晨到達宮門,皇後仍由眾人服侍,由大清門被抬入宮。皇後入宮後,先要跨過“旺火”,這象征著皇後將“紅紅火火”,接著要跨過一個裝飾華麗的蘋果馬鞍,亦象征皇後將“平平安安”。這時皇帝駕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然後由兩福晉、八命婦(皆為有子孫的一品夫人),奉迎服侍皇後與皇帝拜堂。又經一番拜天、拜地、拜先祖、拜太後、夫妻對拜之後,再入東暖閣行坐帳之禮,又必須以歡喜高興之態,吃剛一下鍋就撈出來的生餃子(餃子入口即吐在手心,放於褥下),歡喜,意味著懷孕有喜;吃生餃,意味著早生貴子。到此,帝後大婚盛典即告結束。
同治帝此次大婚,耗資十分驚人,共耗費白銀一千一百三十萬兩(很多未經報支不在其中),相當於當時全國一年財政收入的一半。
所幸的是,同治帝與皇後成婚後感情甚好。帝後之間情趣比較高雅,相親相愛,堪稱相敬如賓。但由於慈禧太後對阿魯特氏心懷不滿,所以她看到皇帝載淳對阿魯特氏好,便格外不高興。於是就對皇帝的私生活橫加幹涉,不讓皇帝與阿魯特氏同居,“欲令慧妃專夕”。小皇帝載淳也有幾分倔強,偏不依母親,幹脆誰的寢宮也不去,一人獨居乾清宮。載淳與慈禧太後母子失和,更使慈禧太後遷怒於阿魯特氏,認為是她挑唆兒子不聽自己的話。這給皇後帶來了厄運。
時慈禧愛看淫戲,皇後陪慈禧每看到淫穢地方時,都側臉回避不看,慈禧對她很不高興,並當麵罵她是假正經。之後,慈禧便挑唆同治說:“皇後性情高傲,不如慧妃賢淑,你以後要多召慧妃,少見皇後,以免影響政務。”由此,同治帝與母後慈禧更加不和。但慈禧卻認為母子不和,原因出在皇後身上。於是便大罵皇後是“狐媚惑主”。皇後一時忍耐不住,遂言道:“我乃奉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本光明正大,何言狐媚惑主?”慈禧認為皇後是在譏諷、挖苦她,惱怒難當,撲上去抓住皇後的頭發,便連撕帶打,竟將一撮頭發連同頭皮揪了下來,皇後頓時血流滿麵。而慈禧仍不解恨,又命太監以杖刑伺候,同治帝從未見過如此凶慘的場麵,當場就嚇得昏了過去,不日而死,終年22歲。
阿魯特氏與皇帝婚後兩年多的時間,同居的日子尚不足兩個月。這當然主要是由於慈禧太後從中作梗的緣故。皇帝載淳身死,廟號定為“穆宗”,尊諡用“毅”字。穆宗毅皇帝的稱號定了,穆宗皇後亦須有一封號;慈禧太後在內閣擬呈的字樣中,圈定“嘉順”二字。這實際上是對阿魯特氏的一個警告,意思是順從始可嘉,即使是逆來也要順從。
此後,阿魯特氏以淚洗麵,過了不長時間,在光緒元年2月20日半夜三更時分香消玉殞。距離同治帝死日僅差兩個半月。在100天內皇帝皇後先後去世,這在曆史上極為罕見。皇後因何而死,又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說是因為大行皇帝之死,皇後哀傷過甚,纏綿病榻已久,並抱定必死的決心拒絕治療而逝。一說是同治皇帝死的當天,阿魯特氏就曾吞金自盡,遇救不死,因此這次身死,依然是自裁,以隨皇帝於地下。另有一說是被慈禧太後迫害致死。從大行皇帝一崩,慈禧太後就歸罪於阿魯特氏,甚至誣賴她房帷不謹,以致同治皇帝發生“痘內陷”的劇變。嘉順皇後遭遇了這樣難堪的逆境,無複生趣,懨懨成病,終於不治。再有一說是慈禧太後害死了皇後。慈禧太後認為,嘉順皇後在世一日,便有一日的隱憂後患,決心置她於死地,於是秘密下令,斷絕她的一切飲食,使皇後活活餓死。諸種說法,孰是孰非,難以判斷。
阿魯特氏死時僅22歲。她活著時,慈禧太後對她百般挑剔折磨,死後的喪儀卻頗隆重。當天即發出了一道上諭,一道懿旨。派禮親王世鐸領頭辦理,又加派恭親王奕主持,很是大操大辦了一番。剛死時梓宮暫時安置在隆福寺。直到光緒五年三月,惠陵修好後,才與同治皇帝合葬在惠陵,光緒皇帝給阿魯特氏加諡。到宣統年間又加諡,諡號全稱是“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