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6章 清朝後妃(12)(3 / 3)

有一天,慈禧太後到景仁宮去,行至流水觀音地方,見撐船太監未穿宮袍,大怒,認為他們大不敬,下令杖打,當時宮杖未到,便下令讓人拿轎竿打,直打得太監皮開肉綻,哀痛不已。等到了同豫軒,見皇後和珍、瑾二妃都因害怕慈禧的威風而嚇昏過去了,慈禧連忙去告訴光緒帝,光緒聽後,氣急敗壞地說:“死就死了,此後永不立後。”

慈禧太後也無可奈何。

戊戌政變後,光緒被囚在瀛台,身同囚犯,不準皇後、妃、嬪隨便接觸,僅皇後準許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到瀛台看望。覲見時,有多名太監在旁邊監視,皇後三言兩語問安後便退出,有時光緒帝一言不發,以目送之。

有一次,光緒帝發怒,把皇後的發簪撕下摔碎,那簪子是乾隆時的遺物,皇後向慈禧訴苦,慈禧表情沉鬱,沒有多說話,隻是叫她以後注意點兒。從這件事後,皇後與光緒帝分居,具體年月雖不可考訂,到光緒死時已有10年了。

那拉氏皇後在孤寂的宮廷生活中,開始找些事幹來填補空虛,她學會了養蠶。先取蠶子孵化,蠶生出後,每天喂新鮮的桑葉四、五次,特命宮中數人晚上喂蠶。每天觀察蠶的生長,吐絲做繭,見蠶變成蛾飛出,感慨萬分,她或許從蠶的生長過程看到自己像蠶被束縛於繭中一樣被束縛在宮中吧?絲成後,她還拿到慈禧太後那裏去鑒賞,慈禧也取出年幼時所製的絲來與皇後的新絲比較,兩者同樣的精美。

這種孤寂平淡的生活很快被八國聯軍的炮火給打破了。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英、美、德、法、俄、日、意、奧)攻陷北京,慈禧急忙喬裝成農婦的模樣,準備攜光緒帝逃往西安。臨行時,光緒心愛的珍妃,求慈禧將她和光緒留下,設法與洋人交涉,以穩定大局。慈禧本就視珍妃為眼中釘,這時又聽她這麼說,更加惱火,便命人將珍妃推入井中淹死。

公元1908年,光緒帝與慈禧相繼逝世,由年僅3歲的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即位,是為宣統皇帝。宣統稱光緒皇後為“兼祧母後”,尊為皇太後,上徽號“隆裕”,又稱“隆裕皇太後”。由她垂簾聽政,由溥儀的父親載灃為攝政王。

隆裕太後處事優柔寡斷、毫無主見。名義上是由她臨朝聽政,而朝政實權則多由他人操縱。

此後在隆裕的支持下,她的貼身太監小德張更加大膽妄為,在宮外公開拉攏王公大臣,在宮內也是說一不二,許多他想幹的事,給隆裕說一下便定了。

先前宮中有幾座佛殿,慈禧太後時年久失修,已經毀壞不堪使用。小德張慫恿隆裕修理,報銷的錢數竟達200多萬兩。當時內務府大臣李樂峰說報銷不實在,並要求給予處分。隆裕知道這筆錢的經手人是小德張,便保持緘默,壓下不問,隆裕與小德張的關係親密,可見一斑。

隆裕在服喪期間,按清製應換乘青色的轎子,製轎的費用竟達70多萬兩,小德張經手這件事,貪汙之巨,令人咋舌。

隆裕為人,平庸無識,優柔寡斷,比慈禧遠遠不如。慈禧在政治上殘暴自私,但還有自己的見解,對於王公大臣,也有一定的籠絡手段。而隆裕則一切為其寵監小德張操縱,個人毫無主見,在政治上毫無建樹。

光緒死後,隆裕曾想仿效慈禧“垂簾聽政”。等到奕劻傳出慈禧遺詔立溥儀為皇帝,載灃為監國攝政王時,隆裕雖取得了軍國大事的一定的決定之權,但離“垂簾聽政”的美夢還相差甚遠,自己又沒有力量來實現這一美夢,她心中不快,以致遷怒於攝政王,與載灃發生了矛盾。

宣統帝繼位,隆裕心中抑鬱不樂,後又受太監小德張慫恿,在宮中東部大興土木,修建“水晶宮”,以為玩樂之所。按清代製度,在“國服”期間,不得興修宮殿,然而隆裕對此並不顧忌。尤其在當時清廷正在興建新式海陸軍,所需經費極大,國庫本來已經空虛了,建軍的費用尚且不足,而隆裕不管這些,竟然命令度支部撥出巨款來興修宮殿,以為個人娛樂。引起朝野的不滿和議論,後雖然因為革命軍起而不得不停止,但這件事更顯露了隆裕的平庸無識。

而載灃生性懦弱,在政治上也無主見,他在受命監國執政期間,裏有隆裕掣肘,外受那桐等人挾製,他的地位雖是監國攝政王,並沒有任何作為的餘地。如對隆裕興建“水晶宮”一事,本來可以用既“違反祖製”,又影響建軍的正當理由進行阻攔,但由於他怯懦伯事,不敢多說話,也就不加可否地聽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