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治皇帝17歲時,兩宮太後決定為他選立皇後。經過層層篩選及一輪輪激烈的競爭,最後選出了10名拔尖的“秀女”。這年二月初二為大吉大利的黃道吉日,兩宮太後決定此日選定皇後,地點定在禦花園欽安殿。這天,禦花園熱鬧非凡,欽安殿布置得莊嚴隆重,兩宮太後和皇帝就座於寶座之上,寶座前禦案上,放著將要由皇帝遞給皇後的“玉如意”和遞給妃、嬪的幾對紅緞繡彩荷包。然後由內務府大臣帶領10名秀女進殿,並按規矩分兩排依次站列。
經第一輪挑選,先從10人中選出了4人,這4人將是一後一妃和兩嬪。其中,刑部員外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翰林院侍講官崇綺之女阿魯特氏,即在這首選4人之中。當時,慈禧要立富察氏為後,慈安則說:“富察氏雖然長得漂亮,但舉止輕浮,不足以母儀天下。而阿魯特氏雍容端莊,又知書達禮,應是皇後的理想人選。”在兩宮太後意見不一的情況下,又問同治皇帝和恭親王奕的意見,結果皇帝和恭親王都同意慈安的看法,於是就決定立阿魯特氏為皇後,立富察氏為慧妃。慈禧對此極不滿意,但當時她還沒有完全掌權,也隻好服從大家的決定。
皇後人選確定之後,接著就是下聘、迎娶、婚典等一係列大婚的準備工作。
先是由宮廷內務府內侍、宮女及鼓吹一行,以滿洲婚俗送皇後阿魯特氏回家。當鼓吹送至皇後家門時,這裏等候觀看的人已是人山人海。其祖父母、父母、兄嫂及全家人,皆雙膝跪在大門外,一手扶地,恭迎皇後。皇後對跪著向她叩頭的父母等長輩,以規定禮製隻能點一下頭。然後,皇後由貼身宮女扶侍,步入大門,再十分嚴肅地輕步奉送入室。從此以後,父母要見女兒,就不能像以前那樣隨便了。
接著就是按六禮(古代成婚的先後六道手續)中的“納征”之禮,向皇後家恭送聘禮。由慈禧親定禮部尚書靈桂與侍郎徐桐倆人(取吉祥之意為“靈子桐孫”),分別擔任“大征禮”的正副使。聘禮以康熙時的規定執行,即為黃金二百兩,白銀一萬兩,貢緞一千匹,純白大小一樣的駿馬二十匹,還有銀杯、金銀茶筒,各色精製器具以及賜給皇後祖父、父母、兄嫂、弟弟的金、銀、衣物等若幹件。一切準備齊全,由靈桂、徐桐攜恭送彩禮大隊,一路不停地吹吹打打,直至皇後家邸。這時崇綺一家,已早在門外恭迎。此恭送彩禮儀式十分隆重,旁觀者自是人山人海。待下聘彩禮放置停當後,又是一陣鼓吹,皇後在鼓樂聲中,由宮女攙扶著緩緩步入客廳,以禮受詔。受詔完畢,崇綺率全家老少,麵向禁宮方向,謝恩三跪九叩,然後率全家急忙趕到門外,在大門出路兩旁依次跪下,左手著地,恭送使臣回宮。
再下來就是準備皇帝與皇後的大婚慶典了。這次同治帝大婚,是康熙帝大婚之後“百年難遇”(實際已二百多年)的一次在位皇帝的大婚,故這次大婚非同一般,大婚吉日經幾位名士占卜掐算,定在同治十一年的九月十五日,皇後發嫁妝的時間以滿洲婚俗,是在大婚吉日的前天。因阿魯特皇後的嫁妝甚多,共有360多件,僅兩廣總督奉獻的精製紫檀木器,就有60餘件,故由內務府及“大征禮”主管廷臣負責,安排此嫁妝提前發送,共發了4天。
大婚儀典的程序,是在皇後發送嫁妝後,皇帝於十四日先行冊封之禮,然後再迎娶皇後。此日淩晨三點時分(寅時初),皇帝禦駕太和殿,親閱皇後冊封及皇後大印。冊封為內閣撰寫的精語四六文,然後交二部承製,將冊封精文綴於玉版之上。僅此一項,即耗費黃金一千多兩。此玉冊由皇帝在太和殿授命於靈桂和徐桐,然後靈、徐倆人跟在供送玉冊的龍亭之後,送至後邸。在後邸的大門口,由崇綺率全家供迎跪接,到二門口,再由崇綺夫人等恭迎跪接,然後將玉冊供置廳堂,這時皇後由宮女扶出,並於廳堂正中麵北而跪,由徐桐宣讀冊文,再由靈桂將玉冊恭奉於皇後。關於皇後寶印(亦用赤金所鑄,高四寸四分,一寸二分見方,並鐫有滿漢兩文,此印共耗費白銀一千多兩)的授受程序,與授受玉冊相同。授受玉冊、寶印完畢,崇綺仍率全家老少,急忙到大門口跪送使臣回宮複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