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一片憤怒的譴責聲中,台灣人民發出檄文,聲言要殺死李鴻章、孫毓汶、徐用儀等賣國賊,慈禧也感到眾怒難犯,不得不免去李鴻章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之職,僅留大學士虛銜。孫、徐先後退出軍機處。慈禧把失地賠款的責任推給光緒皇帝之後,就帶上李蓮英跑到頤和園享福去了。
鎮壓變法攜帝西逃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隨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七八十年以來在少數先進知識分子中流傳的改良主義思想,逐漸形成一股強勁的改良主義思潮。以康有為等人為代表,舉起“變法”、“維新”的旗幟,向封建專製製度提出挑戰。麵對這種局勢,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的態度截然不同。
光緒帝很希望利用改良派這股力量對付後黨,將慈禧手裏的大權奪過來,使自己和國家的處境都得到改善。光緒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六月十一日,光緒帝發表詔書,正式表示了變法的決心。接著,他任用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一連發布了幾十道改革的命令,決定修鐵路、采礦產、辦實業、開銀行、改革官製、興辦新式學堂等。這些法令對於發展資本主義是有利的。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戊戌變法”。
對於光緒皇帝的這些舉動和變法維新者的一係列活動,守舊大臣們紛紛向慈禧反映,希望她盡快出麵阻止。善於搞陰謀詭計、而又陰險毒辣的慈禧,表麵上不動聲色,裝出“既歸政,則不再幹政”的淡漠態度。但等光緒皇帝推行新政到了最熱烈的時候,她突然動手,打了光緒第一個措手不及。慈禧迫使光緒皇帝下令免去他的老師維新派翁同龢的職務,並逐回原籍。接著下令凡授任新職的二品以上大臣,都必須到她麵前謝恩,從而控製了用人權。並且任命她的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並且加文淵閣大學士,統率董福祥、聶士成、袁世凱的北洋三軍,之後又取消了已經采取的各項變法措施,親手葬送了這次使中國走向富強的機會。
鎮壓了變法維新運動以後,慈禧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日益激化。慈禧要對參加變法維新的骨幹分子斬盡殺絕,但是一些重要的維新人物卻在帝國主義國家的掩護下逃走了。康有為在英國人的掩護下逃到了香港,梁啟超也在日本人的掩護下逃往日本。這對於唯我獨尊、為所欲為的慈禧來說,實在是不能容忍。
慈禧囚禁了光緒皇帝,可對外界卻宣布光緒皇帝病得很重。各國公使不相信,要求派法國醫生進宮探病,慈禧堅決不允許,在各國公使的極力強求下,才答應把法國醫生召進宮來,去給光緒皇帝看病。沒想到,這位醫生看完病以後對人們說:“皇帝血脈正常,根本沒有什麼病。”對此,慈禧很是惱火。
慈禧對光緒皇帝反對自己、支持變法運動一直耿耿於懷,因此她要廢掉光緒皇帝,另立一個聽話的皇帝。不久,她選中了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亻雋,立為大阿哥(即皇儲),準備繼承皇位。沒想到,她這種做法竟遭到了中外許多人的反對。慈禧派人去說服各國駐京公使,讓他們前來祝賀。但各國公使都不來捧這個場,使得慈禧非常下不來台。
這時,中國大地上鬧起了反帝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就連天津、北京也處處設“拳場”,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帝國主義的極端憤恨。帝國主義列強要求慈禧對義和團予以鎮壓,並以保護使館為名直接出兵。慈禧對義和團是“剿”是“撫”舉棋不定。恰巧在這時候,有一個謠言傳入慈禧的耳朵,那就是洋人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她把政權交給光緒皇帝。慈禧大怒,決定向美、英、法等八個國家宣戰。光緒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六月,慈禧召開禦前會議,正式向八國聯軍宣戰。
誰知宣戰才幾天,慈禧出爾反爾,竟派榮祿前往各國使館慰問,表示願意馬上停戰議和。榮祿親自領兵來到北禦河橋,在一塊木牌上寫著“欽差大臣榮祿,奉慈禧太後的命令,前來盡力保護使館”。在戰爭進行最激烈的時候,慈禧派奕勖去慰問各國公使,送去瓜果、蔬菜、米麵,放到使館聚集的東交民巷街口,任由洋人自行拿用。慈禧還無恥地說:“這是我關懷籠絡外國人的一點意思。”充分表現了她對外“宣戰”的騙局。在這種情況下,盡管義和團英勇戰鬥,不怕犧牲,也難以扭轉不利局勢,八國聯軍很快逼近了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