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4章 清朝後妃(10)(2 / 3)

至於修建三海工程所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更是驚人。貴重的紫檀楠木及細軟擺設等,都是派人專程從天津、上海、廣州等地采辦的,有些成套的硬木桌椅,更不遠千裏、不惜重金從香港或東南亞采辦而來。由於工程浩繁,期限緊迫,清廷指派醇親王親自負責,為工程監督、監修的官吏大員多達100餘人。僅是工程所需木工就招雇了1萬多人。慈禧對工程要求極為苛刻,指令各殿閣內外的油飾、糊飾,一律要“見新”,要完全按照她的意旨設置,不許擅自更動。她一天兩次派寵信太監李蓮英去工地相看、督促,如同催命。這項工程計花掉白銀2000餘萬兩,而19世紀80年代清王朝駐德國公使李風苞,秉承李鴻章的旨意與德國伏爾艦廠打交道,買了兩艘6000馬力的“定遠”與“鎮遠”鐵甲艦,一艘2800馬力的“濟遠”鋼甲艦,才花了白銀400萬兩,修三海的錢,是買這些戰艦的5倍。

三海工程結束後,慈禧便搬進去,開始了她的所謂“歸政怡養”生活。慈禧歸政後,一方麵,恣意享樂、聽戲、作畫、玩賞珍品,甚至專門讓人修了一條從中海儀鸞殿到北海鏡清齋的小鐵路,從法國進口了一輛豪華的小火車,供自己享用。更有甚者,她不願意聽到機車的聲響,便摘掉機車,改由太監拉著走;另一方麵,她始終牢牢地掌握著國家大事的裁定權,重要事情都要親自聽取大臣奏議,重要奏章和谘文都要親自閱定,即使不在養心殿上,光緒皇帝的一舉一動都在她的嚴密監視之下。

光緒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十月初十日,是慈禧的60大壽生日。慈禧作為一代女梟雄,在任何事情上都要高人一等。這次整壽慶典,她要爭取超過曆代皇後,乃至曆代皇帝。

為了搞好這次慶典,早在兩年以前就開始著手籌備。光緒十八年,皇帝發下諭旨,認為慈禧壽典是舉國盛事,所有應備儀式典禮,都必須專派大臣敬謹辦理,並成立了慶典處,抽調眾多親王、大臣專門負責辦理慶典事宜。待到慶典時,舉行了一係列筵宴、演出,其奢華靡費已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

為了滿足自己窮奢極欲的需求,慈禧公開向京內外的官吏們索取壽禮。王公大臣誰也不放過這個討好慈禧的機會,絞盡腦汁,多方搜劫,向她進貢各種珍品和錢財。

其中,僅在蘇州定製各色精美袍褂多達135套,耗銀達3萬8千多兩。慶典之日,各項隆重儀式、奢華場麵、大小戲台及名藝雜耍,還有星羅棋布的人造景觀。慈禧的日常生活也極為奢侈,穿的是精製綾羅綢緞,吃的是精選山珍海味。據說她每頓飯菜,主食不下50種,菜肴多達百餘種,所耗銀兩足供5千餘農民生活—天。慈禧還恬不知恥地將自己神化,她曾把自己裝扮成觀音菩薩模樣,端坐在所謂仙桃樹下,並讓一童子手棒仙桃和靈芝,念念有詞地呼“佛爺”,向自己“虔誠敬獻”。

正值慈禧慶壽之年,日本軍閥借口“東學黨事件”(朝鮮的一次農民起義),出兵朝鮮,並襲擊中國在朝鮮的軍隊,接著又挑起了對中國海軍的“黃海大東溝海戰”。就在這戰火紛飛、國敗民亡的危機關頭,慈禧、李鴻章之流竟以慶典為重、國事為輕,對日本侵略者一再忍讓,乞求美英等國從中“調停”。結果就在光緒二十年十月十日,慈禧“六旬慶典”進入高潮時,日軍攻占了大連,大肆殺燒搶掠。一方麵是生靈塗炭、血流成河、國土淪喪,一方麵是升殿受賀、大宴群臣、賞戲3天。這是多麼鮮明的對照!慈禧的投降賣國路線導致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等,從而把中國進一步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苦難。在《馬關條約》簽訂不久,北京城門口就出現了一副諷刺慈禧的對聯:“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在那樣黑暗專製的統治下,竟然會出現這樣的對聯,說明人民已經憤怒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