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得好,一山不容二虎。更何況慈禧這個權勢欲極強的人哪裏容得下慈安分自己的權力!盡管慈安權欲心不強,性情又比較平和,但慈禧仍覺得她礙事,處處排擠她,對此慈安自然看得清楚。同治八年時,慈禧的寵信太監安德海在得到慈禧許可後,離開紫禁城,到地方上招搖勒索,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抓獲。丁寶楨火速奏請慈安,慈安以安德海違背了“內監不得擅離京城”的祖訓為由,命就地處斬。此事等慈禧得知,為時已晚,於是在曆史上便發生了“前門接旨,後門開斬”的戲劇性一幕。由此,慈禧和慈安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據說,鹹豐帝死前,擔心懿貴妃母以子貴做了太後,會恃尊跋扈,到那時皇後必不是她的對手,因此特意留下一道遺詔,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可以拿出來命大臣除掉她。生於侯門而毫無社會閱曆的慈安,禁不住慈禧一套甜言蜜語,為了緩和關係竟將這遺詔當著她的麵燒掉了。慈禧表麵上滿口稱謝,心裏反而更恨慈安。
此後不久,光緒七年(即公元1881年)三月,慈安去世,年僅45歲。對於慈安之死,許多人懷疑為慈禧所害。從此慈禧獨攪了聽政大權。
除了慈安以外,慈禧還有一個心腹大患,那就是恭親王奕。慈禧和奕,在發動政變時配合得還不錯,但那隻不過是互相利用而已。政變成功後,奕平日就飛揚跋扈,現在以功臣的身份集宮內外大權於一身,再加上軍機處裏的人對他很恭維,洋人對他很賞識,不覺有些飄飄然起來,有時做事竟不再把慈禧這個“女流之輩”放在眼裏。這當然是慈禧絕對不能容忍的。公元1884年,即光緒十年,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年,法國入侵越南,把中國在越南的軍隊趕了出來,並把戰火燒到中越邊界。慈禧立即抓住時機,以奕辦事循舊、固執己見為由,徹底罷免了他,並且改組軍機處。由此慈禧的統治地位大為鞏固。
罷免奕後,慈禧開始起用醇親王載灃,醇親王載灃是光緒皇帝的生父。鑒於這種身份,有大臣提出他不宜參與軍機處事務。醇親王載灃本人也再三推辭。但慈禧決計讓他取代奕,主持軍機處事務。慈禧這樣做,不僅因為醇親王載灃是自己的親妹夫,更看好的是他膽小怕事,很好控製。
由於慈禧始終把加強個人獨裁統治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她心目中國家利益就成了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公元1884年,即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這是在慈禧把持政權過程中發生的第一場大的對外戰爭。為了避免戰爭危及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她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侵略者談判,並乞求美英政府出麵“調停”,希望大事化小,苟安於現狀。慈禧不顧法軍的一再猖狂挑釁,嚴令沿海守軍“靜以待之”。從而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加快了他們發動戰爭的步伐。中國方麵宣戰以後,廣大軍民同仇敵愾,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光緒十一年,取得了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法國侵略軍一敗塗地,受此影響,法國茹費理內閣倒台。但就在這個時候,慈禧卻下令停戰、撤兵,愛國官兵非常氣憤。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宣揚什麼“見好就收”,與侵略者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連法國政府都感到意外。
就在中法戰爭激烈進行的同時,慈禧大興土木,花費63萬兩白銀修繕儲秀宮,在一片歌舞升平、平安富貴的氣氛中度過了自己的50大壽。
歸政怡養隨心所欲
公元1885年,即光緒十一年,光緒皇帝十五歲了,慈禧又到了結束聽政的時候。她戀戀不舍地答應次年把政權交還給光緒皇帝。這時,一些王公大臣迎合慈禧的心意,奏請她在結束聽政以後,再訓政幾年。慈禧非常痛快地答應了。
公元1889年,即光緒十五年,19歲的光緒皇帝已經完婚。慈禧獨攬朝政的形式,無論從哪方麵講,都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在歸政之前,她提出給自己建造一個好的“怡養之處”。於是便開始了大規模地修建三海(即南海、中海、北海)的工程。當時,內憂外困,清政府財政相當緊張。據記載,光緒十二年“順直”(今河北、遼寧一帶)境內發生多次大的火災,各路饑民紛紛來京城討飯。光緒十三年,“直隸”(今河北一帶)先是大旱,繼而黃河決口,物價飛漲,奸商橫行。慈禧哪顧民眾的死活,她隻管隨心所欲地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
修建三海,首先涉及將中海西麵的蠶池口天主教堂(又稱北堂)搬遷。這個教堂屬於三海工程的範圍,地勢很好,登高一望,可以對皇宮禁苑一覽無遺。因此,慈禧對這塊地方非常欣賞。按說,解決搬遷問題並不困難,教堂是在中國的土地上,而且妨礙了最大當權者的利益。但是,經辦的大臣為了早日滿足慈禧享樂的欲望,又不得罪洋人,竟從海軍衙門經費中開支白銀30餘萬兩,將這塊地方從傳教士們手中“買回”,還送給傳教士們一個更寬敞的傳教場所,並且給他們一個個加官晉爵,真是令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