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1年,即鹹豐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鹹豐皇帝的靈柩要運回北京。慈禧以護送靈駕任務重要,讓肅順等人護送,自己卻和慈安太後、小皇帝載淳繞小道提前四天回京。回京後,慈禧立即召集在京的王公大臣訴說了肅順等人的“罪狀”,並說“輔政之事”是肅順等人偽造的詔書,並不是鹹豐皇帝的“欽命”。大學士周祖培、賈楨等立刻上疏,要求皇太後臨朝聽政。勝保等武將更是氣勢洶洶地說:“非皇太後臨朝聽政,召對群臣,沒有辦法通下情而正國體。”滿朝文武見此情形,沒有一個敢反對的。加上英法使館早就揚言:“隻要朝廷不在北京,端華、肅順繼續掌政,我們就不認為中國已確實承認了條約。”以此施加壓力。
鹹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慈禧挾製載淳,傳旨將載垣、端華、肅順等人革職拿問,並嚴行議罪。接著突然將載垣、端華、肅順3人逮捕,逼令載垣、端華自殺,將肅順處斬,其餘5人或革職或發遣。與此同時,凡擁戴垂簾聽政的人都按功行賞,加官晉爵,其中當屬恭親王奕頭功,被封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掌握了軍政大權。
鹹豐十一年十一月一日,慈禧與慈安在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廢棄載垣擬定的年號“祺祥”改為“同治”,以示兩宮皇太後與小皇帝一同治理朝政。因為這一年是辛酉年,曆史上稱為“辛酉政變”;又由於這次政變發生在北京,外國人多稱為“北京政變。”這次政變,開始了慈禧長達48年的黑暗統治,在慈禧一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此時,名義上為兩宮太後聽政,但慈安僅是陪襯與擺設,實際朝政大權全由慈禧一人操縱,慈禧已成了不掛名的女皇。朝臣對她雖不呼“吾皇萬歲”,然卻又把她神化於皇上之上,稱她為“老佛爺”。這一年,慈禧才27歲。
再度垂簾罔顧國憂
慈禧垂簾聽政後,對外進一步投靠列強,滿足外國侵略者的無理要求;對內聯合各方麵的反動勢力,瘋狂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和少數民族起義。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慈禧采取各種陰謀手段,培植親信,排斥異己,逐漸在朝廷裏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成為不可冒犯的大獨裁者。
公元1873年,即同治十二年,同治皇帝已經18歲了。依照祖製,慈禧應該把政權交給皇帝,這叫做“還政”。對此,慈禧盡管十萬分不願意,卻也毫無辦法。偏偏同治皇帝不爭氣,由於慈禧多方幹預他的私生活,在後妃之間製造諸種矛盾,賭氣之下不再親近後妃,竟讓太監領著,微服化裝到花街柳巷去尋歡作樂,結果染上了重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便一命嗚呼。慈禧與同治皇帝沒有多少母子情誼。同治給慈安請安,還留下說一會兒話。等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那裏,反而連一句話也沒有,母子關係越來越糟。在慈禧眼裏,權力比兒子重要。同治皇帝長到14歲時,按照前朝慣例,就應該接掌政權(即親政),可是慈禧根本不提這碼事。直到同治皇帝17歲時,慈禧才不得不答應次年還政。但是多年來,慈禧的黨羽已遍布朝廷內外,同治皇帝即使掌握了政權,實際上也當不了多大的家。對於這一點,同治皇帝心裏自然也很明白。同治皇帝在執政前後,也曾與慈禧發生過幾次衝突,表示了他的不滿,但最終也沒起什麼作用。
同治皇帝死了,但他沒有留下孩子。按照規矩,可以選一個年長一些的晚輩,繼承皇位。但是那樣一來,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後(祖母輩),就不便於再繼續聽政。於是同治帝一斷氣,慈禧立即派親信太監和士兵把守宮廷內外,然後召集親王大臣進宮舉行會議,提出繼承皇位問題。慈安提出立恭王奕的兒子載徵為帝,奕害怕慈禧猜疑,提出立溥倫為帝。慈禧當然不會同意,駁回了兩位提議人以後,自己提出立載淳的堂弟載湉來繼承皇位,慈禧做出這種安排,可謂煞費心機:首先,載湉與同治皇帝載淳是同輩人,慈禧仍可以以皇太後的身份聽政;其次,載湉年方4歲,不能理政,慈禧至少可以再控製十幾年政權;再次,載湉不僅是鹹豐皇帝的親侄子,還是慈禧的親外甥,便於控製。那些王公大臣,心裏都明白,可嘴上誰敢說個“不”字。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底,載湉繼承皇位,改元光緒。不到兩天,慈禧便表示:“皇帝雖然有了,但年齡太小,現在時事艱難,萬機待理,不得已,還要實行垂簾聽政。”於是兩宮太後再次垂簾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