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鹹豐帝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鹹豐皇帝將死之時,命大臣代筆遺詔,立獨生子載淳為皇太子;當時載淳尚不滿6歲,無法獨立執政,便命其寵信的王公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等8人為“讚襄政務王大臣”,協助載淳處理一切政務。肅順等人都是鹹豐皇帝在位初期,為施展個人宏圖大誌而重用的大臣,後來鹹豐皇帝雄心日減,耽於聲色,朝政便由他們把持了。8人中,肅順膽大有遠見,辦事果斷,他是核心,但因他驕傲自大,結怨甚多。鹹豐皇帝臨死前的這種安排,朝裏朝外有許多人心懷不滿,其中最有意見的就是慈禧。
野心勃勃的慈禧,盡管已成了“聖母皇太後”,上徽號為“慈禧”,朝野皆稱為“慈禧太後”,但她並不滿足,覺得手中沒有實權。慈禧是一個素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她對肅順等人包攬政柄、奉承鹹豐皇帝、無視她的存在、壓製她出頭的做法早就非常憎恨。特別是有傳聞說,肅順曾建議鹹豐皇帝賜死慈禧而僅留其子,以免日後慈禧專權,鹹豐皇帝猶豫未決,因此慈禧對肅順等人恨之入骨。
鹹豐皇帝在世的時候,慈禧的仇恨不敢表現出來,鹹豐皇帝一死,眼見肅順等人控製政權,豈能甘心?慈禧在權欲與仇恨的推動下,決定孤注一擲,發動政變,消滅對手,掌握政權。為此,慈禧周密謀劃,采取了一係列頗為主動的步驟。
慈禧首先利用自己的皇帝生母身份,控製了“同道堂”的印章,代子鈐印,八大臣對此極為不滿。於是慈禧便慫恿皇帝不予用印,因此輔政大臣首次發給內閣和地方官員的谘文,就沒有印章。最後肅順等人隻好妥協讓步。懿貴妃在第一回合的鬥爭中取得勝利。
然後聯合其他勢力,圖謀政變。要打敗肅順等人,慈禧深感自己勢單力薄,於是她決定聯合那些對肅順等人不滿的人,共同對付肅順等人。她聯合的最主要對象就是恭親王奕。恭親王奕,是鹹豐皇帝奕詝的同父異母弟弟,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奕詝死前,由於和六弟關係不好,沒有把奕列入輔政大臣之中;奕詝死後,肅順等人又不許奕去熱河奔喪。這一切,對於有政治野心的奕來說,內心極為不滿。奕的這種心境和慈禧非常相似。對於慈禧來說,奕不僅在內閣和軍隊裏一直有眾多的支持者,而且還得到了洋人的信賴。當初,鹹豐皇帝在逃離北京時,留下奕與英法侵略軍交涉,奕在談判中滿足了洋人的要求,在列強中引起“較好的反應”,這正是慈禧所要借重的。對於奕來說,慈禧是一把“尚方寶劍”。所以,當慈禧派寵信太監安德海秘密前往北京聯絡奕時,雙方一拍即合。奕不顧肅順等人的阻止,強行來熱河裝出一副悲痛欲絕的樣子,奠祭鹹豐皇帝。之後,慈禧單獨召見了他,叔嫂密謀策劃了政變的具體方案。然後,奕回到北京,開始聯絡人員、組織力量,為政變積極做準備。除此,慈禧還拉攏鈕祜祿氏,讓她相信肅順等人心懷叵測,圖謀不軌,並要鈕祜祿氏和她一道垂簾聽政。鈕祜祿氏比她小兩歲,和她本不和睦,雖心地比較善良,但缺乏主見,經不起她的花言巧語,曲意奉承,終於同意了她的主張。
第三步,慈禧和奕開始策動一批官員彈劾肅順等輔政大臣,並製造皇太後垂簾聽政的輿論。像勝保等鹹豐皇帝在位時不得寵的大臣,紛紛指責肅順等輔政大臣,說他們“攬軍國大權,以臣仆而代綸音,挾至尊以令天下,實無以副寄托之重,而饜四海之心”;同時提出“為今之計,非皇太後親理萬機,召對群臣,無以通下情而正國體”。一時間,要求皇太後垂簾聽政、撤銷肅順等人輔政的呼聲響遍朝野。在這種氣候下,慈禧大膽地做了一些政變前的試探動作,主要是削減了幾個輔政大臣的軍權。當載垣等人以事務繁忙為由,違心地要求減少他們的部分職務時,慈禧立即順水推舟,以皇帝的名義下詔解除了載垣的鑾儀衛、端華的步軍統領、肅順的管理理藩院的職務;並通過奕同兵部侍郎勝保相勾結,還收買了另一個掌握兵權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控製了北京周圍的軍隊。對於慈禧的步步緊逼,八位輔政大臣中,肅順主張“先行下手”,但其他人不同意,對此,肅順在被捕後曾抱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