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1章 清朝後妃(7)(2 / 3)

但鹹豐帝卻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嗣皇帝的生母,被尊封為皇太後的,清代有例在先,而先帝妃嬪被嗣皇帝尊封為皇太後的尚無先例。靜皇貴妃撫育有恩猶如親母,畢竟並非生母。所以不情願封靜皇貴妃為皇太後。這樣皇太後的稱號遲遲未決。兄弟間漸有芥蒂,到了鹹豐五年,終於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一天,靜皇太妃醒未起床,鹹豐皇上問安即到,太監準備稟告太妃,皇上搖手令勿驚。太妃未察覺是誰,見床首有人影閃動,卻認為是剛來問安的親子奕還未離開。便問:“你為什麼還在這裏。我所知道的都告訴你了。他這個人性情不易知,不要生了嫌疑了。”

鹹豐皇帝知道是誤會,即呼一聲“額娘”,太妃才知是皇上,不是恭親王。照舊向內臥沒再說什麼,也沒理睬皇上,自此開始鹹豐猜疑更大。

鹹豐五年七月,靜皇太妃病情加劇,鹹豐皇帝又入綺春園寢宮探視病情,恰巧碰到恭親王奕從裏麵出來,皇上詢問:“太妃病情如何?”奕跪地泣哭,說:“已很危急了。看樣子是隻等皇太後的封號下來就瞑目了。”鹹豐皇帝倉促間不置可否,隻隨口:“哦,哦!”兩聲,便趕去探望太妃。奕等待皇上允諾已久,誤認為“哦,哦”就是皇上已經答應,趕忙回到軍機處恭辦皇太後封號事宜。禮部具奏,陳明一切儀典,準備尊封皇太後。恭親王傳旨,雖非鹹豐皇上的本意,但如果皇帝拒絕禮部請尊封皇太後的奏章,則將鬧成天下大笑話,所以不得不依奏。鹹豐五年秋七月一日傳旨,尊皇太妃為“康慈皇太後”,就這樣靜皇太妃終於獲得皇太後封號。

恭親王行事,有時不免衝動冒失,加上恃才傲物,因而被認為“狂妄自大”。這次傳旨,起於誤會,形同挾製,鹹豐皇上自然要懊惱。

鹹豐五年七月一日尊封皇太後,七月九日康慈皇太後就辭世而去。享年44歲。鹹豐派奕等恭理喪儀,一切均按皇後禮辦理。鹹豐服縞素27日,青袍褂百日。但有一項下旨:皇後“不係宣宗諡”。即不加宣宗成皇帝的“成”字,諡號是:“孝靜康慈弼天輔聖皇後”並奉安東陵後,神牌回京,升祔奉先殿,而不祔太廟。從而創下了清代曆史上皇後不係皇帝諡號的特例。

封後而不係帝諡,起於明朝憲宗生母孝肅太後。孝肅周太後,是明英宗妃,明憲宗生母,死後不係帝祀以別嫡庶。但在清朝曆史上,上諡太後並無此前例。鹹豐不以家法,而沿用前朝故事,一方麵表示,孝靜太後撫育有恩,侍奉如生母;一方麵也表示嫡庶究竟有別。致憾之深,可想而知。此乃《清史稿》記載:“減殺太後喪儀”。奕知之,曾力爭,無奈鹹豐皇帝堅執不允更改。奕憤而說道:“難道皇上已忘了太後養育之恩嗎?”鹹豐更不示弱,理直氣壯答:“此乃情禮並盡,無可非議。”於是兄弟之間意見衝突,不可化解。皇太後過世才11天,鹹豐皇帝就特下朱諭;恭王“辦理皇太後喪儀疏略”,退出軍機,回上書房讀書,並“設詞不令奕來見”,“自此遠王同諸王”。把恭親王如同其他異母之弟一樣看待,不再有“親兄弟”之情可言了。

同治帝即位時,奕當國,兩宮皇太後倚畀方隆,遂改康慈皇太後諡號,係宣宗之諡號。稱作:孝靜成皇後,神牌也得以升祔太廟。

姓名:鈕祜祿氏

生卒年:公元1837~1881年

婚配: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即鹹豐帝)

封號:皇後

封後時間:公元1852年

徽號:慈安太後(又稱“東太後”)

諡號: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後(初諡“慈安端康裕慶昭和莊敬皇太後”)

勤儉德高母儀天下

文宗皇後鈕祜祿氏,出身高貴,是廣西右江道員穆陽阿的女兒,在清文宗奕詝當皇帝之前,她就在奕詝宮中侍奉皇儲。但那時她隻是側室,嫡福晉是富泰之女薩克達氏。道光二十九年,薩克達氏病逝。道光三十年奕詝即位,就是文宗,也稱鹹豐皇帝,他馬上晉封鈕祜祿氏為孝慈皇貴妃。

公元1852年,即鹹豐二年,鈕祜祿氏被立為皇後,從此開始“母儀天下”。如果說,整個清廷的12位皇帝中,道光皇帝是最節儉的話;那麼,鈕祜祿氏在清代所有皇後中,算得上是最勤儉最有道德的。有時趕上她過生日,朝內外的大臣官員們為了巴結皇帝和皇後,便紛紛前來獻送厚禮,鈕祜祿氏一概拒絕,絕不通融。她在對待人們送禮一事上,曾這樣告誡當時尚為蘭貴人的葉赫那拉氏說:“我們這些人若多接受一分禮物,老百姓們就會多一份饑寒。所以,我們應該戒除這些陋習!”慈安皇後平時穿的都是布衣服,帷帳、罩幕與雨披等也一律不用繡品,尤其不願用進口的洋紡織物,她說那些東西隻是好看而不中用。宮中穿用的花盆底的繡鞋,鞋麵上的花,她都督令宮女們繡上去,每年必定要親手繡一雙花鞋麵,以此為宮中女子表率,倡導人人都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她平時的一舉一動,嚴格遵守各種封建禮法,絕沒有疏漏越軌之舉。夏天天氣再熱,她也不露出身體來,洗澡時也從不用宮女、太監們伺候,不換上禮服就不去見皇帝,坐著時腰板挺直,走動時都是慢步徐行,從不快步疾走。對待下人,她也比較和善,從不疾言厲色。她的所作所為,簡直成了鹹豐皇帝眼中的女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