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7章 清朝後妃(3)(3 / 3)

四大臣輔政時期,仍以“效法太祖、太宗”作為施政綱領,並恢複了一部分滿族入關前的舊製,思想傾向保守。不久,四大臣內部開始分化。

公元1665年,即康熙四年初,議立索尼的長子噶布喇之女為康熙皇後,鼇拜堅決反對,聲稱:“若將噶布喇之女立為皇後,必動刀槍。滿洲下人之女,豈有立為皇後之理?”並會同遏必隆、蘇克薩哈啟奏太皇太後。太皇太後回答說:“滿洲下人之女如何立不得皇後?我意已定,不必再議。”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七月,索尼的孫女冊立為皇後。索尼成為皇親,地位提高。而同時,鼇拜權勢日漲,遏必隆依附鼇拜。

公元1666年,鼇拜提出鑲黃旗與正白旗更換土地的主張,理由是清初入關後,多爾袞在圈地時偏袒自己所領的正白旗,硬把鑲黃旗圈占的好地撥給了正白旗,這不符合祖宗規定“八旗自有定序”的原則。四輔臣中的索尼是正黃旗,遏必隆是鑲黃旗,他們明哲保身,對這一主張采取默認的態度,而屬正白旗的蘇克薩哈堅決反對。因換地事件,蘇克薩哈與鼇拜發生衝突,積怨日深。索尼年老多病,害怕卷入他們的矛盾,於公元1667年三月,提議並會同鼇拜等共同奏請康熙親政,他們說:“世祖皇帝是14歲掌政,今主上年德相符,特奏請親政。”太皇太後沒有同意,諭示:“帝尚年幼,如爾等俱謝政,天下事何能獨攬?緩一、二年再議。”當年六月,索尼病故。七月,太皇太後考慮到鼇拜與蘇克薩哈的矛盾,決定同意康熙親政。就在這一年,康熙帝親政。

然而顧命大臣鼇拜勾結黨羽,不肯輕易還政。鼇拜的專權跋扈大大威脅了康熙的統治地位,莊太後與康熙於是詳加考慮,定下計謀要除了禍患。為了清除鼇拜,他們挑選了一批少年侍衛,經常在宮中練習布庫(摔跤)遊戲,每次鼇拜上朝,他們也不回避。鼇拜隻認為是皇帝年幼貪玩,並不戒備。一天,他上朝時,看到一群少年在摔跤,便走過來看。突然這群少年和他扭打起來。開始,鼇拜還以為是在和他開玩笑,直到被捆綁起來,才明白過來。鼇拜被革職拘禁,其黨羽也都被處死流放。莊太後巧計擒捉鼇拜,鞏固了她和孫子的地位。從此,康熙真正掌握了清王朝的實際大權,著名的“康乾盛世”拉開了序幕。

康熙實際親政後,太皇太後更全力輔佐。她雖不幹預朝政,但朝廷大事,康熙帝基本上是先告訴她,然後再辦。朝中重大決策,甚至日常事務的處理,都與她的旨意是分不開的。康熙每天上朝前或下朝後,都要到後宮問安請示,有時一天多達3次,聆聽祖母麵授機宜。康熙讚頌祖母說:“祖母雖然處在深宮,但為國家謀劃弘綱大政,勉以懷侍,惕以勵精。”

公元1672年末,太皇太後諭示康熙:“如今天下太平,四方寧謐,然安不忘危,閑暇時仍宜武備訓練。人君之道,誠莫如虛公裁斷。”又作書以誡曰:“古稱為君雄,蒼生至眾,天子以一身臨其上,生養撫育,莫不引領。必深思得眾得國之道,使四海康豐,曆數於無疆,惟休。要寬厚慈仁,溫良恭敬,慎言謹行,以繼承祖宗大業,也無愧於我心。”次年二月,翰林院進呈刊刻滿譯本注釋儒家經典的《大學衍義》一書。太皇太後傳諭康熙說:“你要特別加意編纂,命儒臣翻譯刊刻,頒賜諸臣。這樣,我心歡悅。”並特發內宮白金千兩,獎賞譯刻有功人員。祖孫間關係十分融洽,配合默契。祖母對孫子格外慈愛,孫子對祖母極盡孝道,言聽計從,躬行不怠。

公元1673年十二月,爆發了規模浩大的三藩叛亂。“三藩”是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這些降清的明將,為清軍竭力效勞,充當鎮壓農民起義軍和抗清力量的急先鋒,從而使他們得到了保存和擴大實力的機會。他們分別封王,鎮守一地,各自擁有重兵,樹立黨羽,割據一方。“三藩”割據勢力的不斷發展,嚴重威脅著清朝的國家統一。康熙親政後,十分重視國家的統一和權力的集中。他說:“天下大權,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康熙決定撤藩。撤藩令一下,吳三桂發動叛亂,自稱周王、天下招討都元帥,其他王紛紛響應叛亂,使清朝統治者大受震動。這事也日夜牽動著太皇太後的心弦。她時刻關注政局的發展,經常發宮中帑銀犒賞前方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