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8章 清朝後妃(4)(1 / 3)

公元1681年末,三藩叛亂平定。群臣要給康熙上尊號,康熙帝斷然拒絕群臣上尊號的奏議,提出應給太皇太後上尊號。太皇太後再三辭謝說:“我一個婦人,無功於臣民,如受尊號,實感不安。”康熙說:“國家凡有大慶,必歸美於尊親,臣下也有光榮。”硬是說服祖母接受尊號,並大赦天下。

公元1687年,莊太後死,終年75歲,諡“孝莊文皇後”。之後,康熙遵從莊太後“於孝陵近地安厝”的遺囑,將其安葬於清太宗皇太極昭陵(在今遼寧沈陽市)之西、順治帝孝陵(在今河北省遵化市)之東,這樣莊太後陵介於昭陵和孝陵兩陵之間,既與丈夫皇太極陵墓相望,又近靠兒子順治帝的陵墓,可謂是兩者兼顧。因莊太後陵墓是在昭陵之西,故稱此陵為“昭西陵”。諡號:“孝莊文皇後”。

姓名:佟佳氏

生卒年:公元1640~1663年

婚配: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即順治帝)

封號:慈和皇太後

封後時間:公元1661年

子女:一子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帝)

諡號:孝康章皇後

佟佳氏,都統佟圖賴(本為漢人,姓佟,名圖賴)之女。佟圖賴清初隸漢軍,後令隸滿洲鑲黃旗,並令改複姓“佟佳”。佟佳氏生於公元1640年,後入宮,立為妃。

公元1654年,即清世祖順治十一年,年15歲的佟佳氏,為順治帝生下皇三子,取名玄燁(後為康熙帝)。因佟佳氏實為漢人之女,故說康熙皇帝亦有漢人的血統。

公元1661年,即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死,玄燁即位,是為康熙皇帝,康熙帝尊生母佟佳氏為慈和皇太後。兒子當上了皇帝,她身為太後,本該享受榮華富貴,然她卻沒有福氣,她在太後位僅有一年多時間,便身患重病,盡管康熙帝晝夜守其身旁、親嚐湯藥、侍奉無微不至,禦醫亦陪同康熙帝多日守護太後,精心治療,然終未治好,於康熙二年病逝,終年24歲,諡“孝康章皇後”,葬孝陵(這是清世祖福臨與“孝康章皇後”、“孝獻皇後”的陵寢,也是“清東陵”中規模最大的陵墓)。

姓名:博爾濟吉特氏(名字已不可考)

生卒年:?~1718年

籍貫:蒙古科爾沁

婚配: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封號:皇後

封後時間:公元1654年

順治帝的母親布木布泰太後來自科爾沁,考慮到滿蒙聯姻的傳統及與蒙古王公的關係,遂由她做主,公元1654年,順治帝福臨又冊立科爾沁蒙古貝勒綽爾濟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新皇後的妹妹與她同年進宮,被冊為淑惠妃。

順治帝對這位皇後也沒什麼好感,不僅冷落她,還常常責備她。

公元1658年,皇太後有病,順治帝責備皇後不懂禮節,命令停止她應當享受的某些禮儀性待遇,並讓諸王、大臣討論執行。後來還是皇太後的幹預,皇後的這些待遇才得到了恢複。但順治帝一直冷落她,直到他去世。

康熙帝即位後,博爾濟吉特氏被尊為皇太後,居慈仁宮。

太後和太皇太後及康熙帝的關係一直非常融洽。公元1683年,康熙奉太皇太後出塞,太後未同行,康熙中途射得一隻鹿,斷其尾用鹽醃好,親自送給太後,極盡孝道。

公元1687年,太皇太後病重,太後朝夕侍奉在身邊。不久,太皇太後去世,太後非常悲痛,幾次仆地大哭。康熙帝令諸王大臣奏請太後節哀回宮,再三勸請,她才忍痛回宮。

公元1689年,建寧壽新宮,奉太後居住。

公元1697年春,康熙帝親征噶爾丹,駐紮在他喇布拉克。太後在康熙生日時,遣使賜金銀茶壺,康熙帝奉書拜受。平定了噶爾丹後,群臣請康熙帝加太後徽號壽康顯寧,太後因康熙帝不受尊號,也堅決不受。

公元1700年,太後60大壽之時,康熙帝製《萬壽無疆賦》,並奉佛像、珊瑚、自鳴鍾、洋鏡、東珠、金珀、禦風石、念珠、皮裘、羽緞、多羅呢、犀玉、瑪瑙、瓷、漆等諸器,宋、元、明名畫,金銀、幣帛。又令膳房數米萬粒,號“萬國玉粒飯”,及肴饌、果品等獻上。到太後70大壽時,也是如此。頗有作為的康熙皇帝,在孝道方麵,可謂是曆代君王的典範。

公元1717年年末,太後病重。是年康熙帝已64歲,身體也欠佳,頭眩足腫,可當他得知太後病重時,便用帕纏足,親自到宮中看望太後,並跪在床下,捧著太後的手說:“母後,臣在此。”當太後睜開眼睛時,因畏明,便用手遮光,執著康熙的手,仔細地端詳著他,不禁流下淚水,但已不能說話了。康熙帝帶病朝夕侍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