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7章 清朝後妃(3)(2 / 3)

但不久之後,就有大臣揭發多爾袞橫行霸道、陰謀篡權等一係列悖逆罪過。順治帝於是下令撤去多爾袞在太廟中的牌位、籍沒府中所有不義之財,並將其心腹黨羽處死示眾。據說,當時人們還將多爾袞的屍體挖出,鞭屍砍頭,以解臣民之恨。

公元1651年,年僅14歲的小皇帝福臨在太和殿宣布親政,後親理朝政10年,並使清朝政權得以鞏固,這與莊太後的全力輔佐是分不開的。

公元1651年二月,布木布泰太後誥諭皇帝說:“為天子者,處於至尊,誠為不易。民國者之本,治民必簡任賢才,治國必親忠遠佞,用人必出於灼見真知,蒞政必加以詳審剛斷。賞罰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則。毋作奢靡,務圖遠大,勤學好問,懲忿戒嬉。倘專事佚豫,則大業由茲替矣。凡機務至前,必綜理勿倦,誠守此言,豈惟福澤及於萬世,亦大孝之本也。”這份誥諭,既反映了我國曆代治國的經驗,也是針對少年皇帝的具體情況,有的放矢。既是對兒子的殷切期望,也是諄諄告誡。這份誥諭,順治帝稱為“作君之則”,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福臨遵照母後的教導,親政後立即開始經筵大講,宣傳儒家經典。他經常到內三院與漢人文臣討論曆朝治國的得失,總結治國的經驗,選賢任能,嚴懲貪官,對朝政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並取得了一些成就,不負母後所望。同時,太後在後宮大力支持朝政。她對漢人將領孔有德、尚可喜等,撫孤結親,使其為清朝更好的效力。

公元1652年,入關前降清的定南王孔有德死,遺有一女孔四貞,皇太後把她收為養女,賜號四貞格格,“育之宮中,賜金萬兩,歲俸視同王。”

公元1656年,禮部奉聖母皇太後諭,立孔氏為東宮皇妃。孔四貞“自陳有夫”,早年已許配孫延齡。皇太後尊重孔四貞本人的意願,放棄了立為皇妃的打算,召孫延齡入宮,令其結為夫婦,賜第東華門外。

順治十年(1653年),皇太後將皇太極的第14女,嫁給吳三桂子吳應熊為妻。

公元1660年,她又將撫育宮中的原承澤親王碩塞之女封為和碩公主,下嫁入關前降清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隆。通過這些聯姻,一方麵聯絡感情,以結其心,另一方麵也加強控製,留居京師的額駙,實際上成為人質。太後在後宮提倡節儉,常將節餘銀兩賑濟災民。

公元1654年,皇太後發宮中銀4萬兩救災。順治十三年(1656年),她又發宮中銀3萬兩,賑濟直隸災民。

福臨年少,血氣方剛,性格急躁遇事常不冷靜。公元1659年七月,堅持抗清的鄭成功從廈門率舟師北伐,攻克長江的門戶鎮江,圍困南京,震驚清廷。順治帝舉止失措,想要退守關外。皇太後斥責他說:“你怎麼可以把祖先以勇敢得來的江山這樣輕易地放棄呢?”福臨由羞愧轉為怨怒,說:“我要親自出征,或勝或死。”他甚至拔劍擊案,以示決心。皇太後竭力勸阻,又遣福臨的奶母與在京的傳教士反複勸說,終於使狂怒的皇帝冷靜下來,放棄了禦駕親征的打算,留在北京坐鎮指揮。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福臨因寵愛的董鄂妃病故,陷入極度悲痛之中,甚至要削發為僧,也為皇太後等人所勸止。製止少年皇帝的輕舉妄動,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失誤,這也是隻有皇太後才能辦到的。

順治在太後的輔佐下,先後掌權11年,為清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公元1661年,年僅24歲的順治帝因天花病死於養心殿,由順治帝8歲的兒子愛新覺羅·玄燁即位,是為康熙帝,尊祖母莊太後為太皇太後。莊太後常常勸誡康熙帝要以國事為重,力爭做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8歲的康熙繼承皇位,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鼇拜四大臣輔政。這四位大臣都不是出自皇族,在順治親政時,他們經常侍從皇帝左右,而且接近莊皇太後。皇太後有事,常通過索尼、鼇拜等傳諭“啟知皇帝”。有一次,皇太後患病,鼇拜等近侍衛護,晝夜勤勞,食息不暇,受到嘉獎。可見,四大臣與皇太後的關係非同一般,他們授任輔政,顯然是出自皇太後的意旨。

康熙即位後,安徽桐城秀才周南,不遠千裏來北京請太皇太後垂簾聽政。以太後的威望和能力,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可太皇太後斷然拒絕了。她諭示諸王、貝勒和大臣們說:“你們思報朕子皇帝之恩,偕四大臣同心協力,輔佐幼主,則名垂萬世。你們這樣,我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