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宋朝後妃(16)(2 / 2)

三月間,伯顏進入臨安,率手下左右翼萬戶觀潮浙江,又登獅子峰攬勝。耀武完畢,便在翌日啟程北返,同時派人押送小皇帝趙顯及全太後等人北上朝見。

公元1276年三月十五日,亡宋小皇帝趙顯、其母全太後及一班宗室大臣淒淒慘慘啟程北上,重演了150年前悲愴的一幕。太皇太後謝道清因為年老有病,暫時留在臨安。幾個月後,太皇太後謝道清被從宮中抬出,押送到元朝大都(今北京),降封為壽春郡夫人。

公元1283年,謝氏客死他鄉,終年74歲。

姓名:全氏

生卒年:不詳

籍貫:浙江會稽

婚配:南宋度宗趙禥

封號:皇後

封後時間:公元1267年

子女:一子趙顯(即恭帝)

宋理宗之母慈憲夫人的侄孫女全氏年幼的時候,其父全昭孫出任嶽州知州,把她攜帶身旁。開慶初年,全昭孫任滿進京,途經譚州,恰遇蒙古將領兀良哈台率部南侵,先後攻破全州、衡州、永州、桂州,所向無敵。全氏隻好與父親暫入城中避難。譚州戰事異常艱苦,幾乎無望。不料,全氏入城不久,兀良哈台即解圍北歸。城中人紛紛傳言,全氏身受神明庇祐,合城百姓賴以保全。不過,這卻成了全氏日後冊封皇後的契機。

第二年,戰事平息,全氏回到臨安。父親全昭孫出調外任,病死治所。就在這一年,忠王趙禥正擬議納妃,有的大臣便直接提名全氏,說她侍奉父親昭孫,往返江湖之間,曆盡艱險,如果處於富貴,定能常加儆戒,讚成帝德。理宗雖對全氏未加認可,但他眷念母族,倒是很想親上加親。又聽說全氏之父昭孫早死,便召全氏入宮,撫慰她說:“你的父親昭孫,寶祐年間歿身王事,朕每念及此,總是哀憐不已!”昭孫對全氏愛如掌上明珠,父親早死,自然傷心不已,但她自幼讀書習字,深明大義,便隨口答道:“家父固然可念,但淮、湖一帶百姓更是可念!”理宗聽了這話,暗自詫異,心想她年紀輕輕,竟能出語驚人,頗識大體,於是主意已定。次日,理宗便告知大臣們說:“全氏之女,言語伶俐,宜配太子,以承祭祀。”公元1261年年末,正式冊封為太子妃。

公元1267年,度宗即位以後,全氏被正式冊封為皇後。

從冊妃之日算起,到度宗去世為止,兩人共度過了14年的夫妻生活。度宗貪戀女色,而曆史上似乎並沒有全氏嫉妒的記載,據此看來,全氏頗為“賢順”。公元1274年,剛過33歲的度宗即告駕崩。年幼的全皇後之子趙顯奉遺詔之命即位,尊全皇後為皇太後。

度宗在位時,南宋已呈亡國之兆;度宗一死,形勢急轉直下,南宋朝廷度日維艱。全太後雖位居太後,卻無意幹政,朝中仍由年邁的婆婆太皇太後謝道清聽政。謝太後懦弱平庸,她倚為棟梁的陳宜中等人既不能建策,又不能齊心協力,終致一誤再誤,合朝被擒。

公元1276年年初,太皇太後謝道清宣布投降,元軍統帥伯顏進入臨安。不久接到降表的元世祖忽必烈指示宋朝母後、君臣前往大都覲見元主。當宣詔的使者讀到“免牽羊係頸”一句時,全太後哭泣著對趙顯說:“受天子聖恩,你應拜謝。”

行禮完畢,全太後帶著少帝與一班皇親國戚淒淒惶惶地離開了京城。

五月二日,全後母子與侍從等人到達大都。

當時元朝的統一戰爭已近尾聲,出於對統一戰爭的考慮,元朝皇帝忽必烈對趙顯頗為寬容,封他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瀛國公。當然這隻是佯示優禮罷了。實際上,全太後與小皇帝隻能在高牆深院中苦熬歲月。許多隨來的宮女不堪淩辱,自戕而死。全太後念及小兒伶仃孤苦,無人照看,忍辱含垢,不肯輕生,但遠遷北方,不服水土,使她受盡折磨。後來,大局已定,方動了回南方定居的念頭,但她也清楚,恐怕今生是難見故土了,因此日漸憔悴。忽必烈的皇後察必看她淒苦難耐,多次向皇帝求情,但忽必烈擔心南宋遺民思念故國,引起事端,不肯通融。

公元1282年年底,忽必烈突然下詔,命趙顯和宗室以及前宋官員火速遷離上都,解往內地。原來,忽必烈接到警報,說有人要謀害皇帝。他憑直覺認定退位的亡宋小皇帝趙顯仍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所以有此一舉,並勒令趙顯出家為僧。同時,全太後也奉命削發為尼,出居大都正智寺。後來,全太後悄然死於大都正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