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宋朝後妃(16)(1 / 2)

九月,朝廷突然發布了兩個詔令,一命文天祥出知平江府(今蘇州),率軍守吳門;一命襄陽守將呂文煥之侄呂師孟為兵部尚書,同時封其父呂文德為和義郡王。這預示著謝太後和陳宜中為首的南宋小朝廷急於乞降了。南宋朝廷對文天祥這支抗戰力量從沒有認真使用過。

公元1275年四月,局勢危急,文天祥奉詔勤王,招募了一支5萬人的新軍星夜奔赴臨安,可是大軍剛剛開拔,謝太後和陳宜中又怕文天祥到來,妨礙正在進行的乞和投降活動,又傳令留屯隆興府(今江西南昌)。七月,張世傑在焦山戰敗,謝太後又下詔命文天祥提軍入衛,可是又久留不遣,不肯用這支力量抗戰。這次,陳宜中回朝,文天祥奉調出京,這分明是一個排擠文天祥出京的陰謀。文天祥發現朝廷正在一步步滑向乞和、投降亡國之路,他利用“陛辭”的機會上了一本,在本中,他迎頭痛斥“朝廷姑息牽製之意多,奮發剛斷之義少。”要求將鼓吹投降的新任兵部尚書斬首,振作將士之氣。又重新提出建立方鎮的主張,他說:祖宗鑒於方鎮作亂,所以削藩鎮,建郡縣,一時雖足以矯尾大不掉之弊,可是國家卻漸漸衰落,所以“敵至一州則破一州,至一縣則破一縣,中原陸沉,痛悔無及!”他主張立即變通,分天下為四鎮,地大力眾,才足以抗敵,改變郡縣各自為戰的局麵,“約日齊舉,有進無退。”同時發動“吾民之豪傑”打擊敵人。可是這時朝中左丞相是後來降元的留夢炎,右丞相是陳宜中,結果可想而知。文天祥分天下為四鎮之策和汪立信集中兵力於長江沿線的方案,都是大有作為的,可是汪立信不用於賈似道,文天祥同樣不用於陳宜中。文天祥竟被視作“迂闊”,隻好歎息出京。謝太後兩用權臣,致使時局一壞再壞,終至於無可逆轉。

殘年已過,新年伊始即噩耗頻傳。

臨安城人心惶惶,謠言四起。參知政事陳文龍,同簽書樞密院事黃鏞又相繼逃走,左丞相留夢炎已在上次軍情緊急時逃走,執政乏人,太後隻好下詔任命吳堅為左丞相,常懋參知政事。正午時在慈元殿宣詔,文班隻到6人。不久常懋又偷偷溜走。外麵的凶訊接連不斷,臨安諸關守兵逃之一空,太皇太後惶惶不可終日,便想向元稱臣,奉表乞和。

連陳宜中這樣的人,也假意為難。謝太後也是肝腸寸斷,涕淚交流,但她心存幻想,道:“倘能保存祖宗社稷,稱臣也不足惜!”隨即派監察禦史劉岊(節)前往元軍奉表稱臣,上元主尊號,歲貢銀絹25萬兩、匹,懇求保留國土。伯顏本怕過早攻打臨安,驚走小朝廷,故而一直虛與委蛇。此時大軍兵臨城下,執意要南宋君臣出降。劉岊無奈,回朝複命。太後召集群臣會議,了無主張。主戰派文天祥請求命吉王、信王出鎮閩廣,徐圖恢複,但群臣多已喪膽,所以議而未決。幸虧幾位宗室大臣,不甘心絕了宗祀,附合文天祥之議,太後方才晉封吉王昰為益王,出判福州,信王昺為廣王,出判泉州。二王雖然都是幼齡稚子,但抗元火種實賴以保存。宰相陳宜中見元軍不肯許和,他身為百僚之首,倉皇無計,便率群臣入宮,請求遷都,實際上是要逃亡。謝太後不準,陳宜中痛哭流涕,伏地不起,謝太後才下令整裝待發。合宮草草收拾已畢,卻又不見宰相前來護駕啟程,等到夜幕降臨,謝太後大怒,說:“我本不想遷都,可是大臣屢請,誰知竟是欺騙我呢?”一邊說,一邊將滿頭首飾扯得遍地都是,閉門大哭。群臣請見,一概不理。其實,陳宜中並非存心欺騙,隻是倉猝之際忘了奏明次日一早啟程,結果惹出了這場風波。

次日一早,形勢驟變,伯顏率軍進駐皋亭山。阿拉罕與董文炳的部隊也與伯顏會師,前鋒直抵臨安府北新關。文天祥、張世傑聯名上書,請求轉移三宮(太皇太後謝氏、全太後、皇帝)下海,由文張二人率軍背城一戰。陳宜中認為此招太險,不肯應允,反而與太皇太後私謀派遣監察禦史楊應奎攜帶傳國玉璽及降表前往元軍大營投降。降表是以小皇帝趙顯的身份寫的:宋國主臣顯。謹百拜奉表言:臣值年幼,遭家多難,權奸賈似道,背盟誤國,至勞興師問罪,臣非不能遷避以求苟全,隻是天命有歸,臣將焉往?謹奉太皇太後之命,削去帝號,以兩廣、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四川、兩淮、現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死。猶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江山,猝然中斷。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伯顏接受了降表,一邊派人召陳宜中商討投降事宜,一邊派人將宋朝傳國玉璽和降表飛馬送赴上都。不料陳宜中聽說伯顏指名要他前往議降,懼怕不已,竟在當夜悄悄溜回溫州老家。主戰派張世傑、劉師等人,見朝廷不戰而降,各自率部出走。劉師勇下海後,見時不可為,心中憂憤,不多久便鬱鬱而死。

伯顏屯兵城下,必欲宋朝執政出城議降,謝太後隻好另外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與左丞相吳堅同赴元軍。可憐文天祥一片忠心,見了伯顏尚苦苦相爭。伯顏疑他有異誌,隻將吳堅放回,卻將文天祥扣留在元軍營中。直到此時,謝太後還心存幻想。二月初一日,小皇帝趙顯率文武百官在祥曦殿北望元都上表,乞為大元屬國。如此執迷不悟,真是可笑之極。伯顏秉承忽必烈意旨,在臨安建立兩浙大都督府,派蒙古岱、範文虎入城治事,另命張傑、董文炳、張弘範等人將臨安府搶劫一空。隨後元軍進屯錢塘江沙岸上,臨安人都寄望錢塘江波濤大作。據說,謝太後曾仰天祈禱:“海若有靈,當使波濤大作,一洗而空。”誰知天不助宋,漲落有時的錢塘江潮竟三日不至,臨安人隻好磋歎不已,無可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