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宋朝後妃(15)(2 / 2)

公元1274年,即鹹淳十年年底,元軍攻陷重鎮鄂州(今湖北武昌)。伯顏留將軍阿裏海涯經略鄂州及荊湖未陷地區,自己率大軍沿江東下,兵鋒直指陸安(今浙江杭州),沿途宋將望風投降。謝太後聞報大驚,召集群臣會議,大臣們紛紛要求宰相賈似道出兵抗元,南宋太學生也不斷請願,要求賈似道出兵。賈似道無法推諉,隻好在臨安建立都督府,但是又害怕降將劉整,不敢出兵。

直到第二年,劉整的死訊傳來,賈似道手舞足蹈,認為劉整一死,元軍沒了向導,便會失敗,於是上表出兵。抽調各路精兵13萬人,金帛紹重滿載船中,舶艫相銜,幾乎百裏,根本不像打仗的樣子。賈似道本來是無賴子弟,對軍事一竅不通,也無心作戰,一到蕪湖,即派人向伯顏饋贈荔枝、黃柑,稱臣納幣,請求議和,遭伯顏斷然拒絕。元軍不肯議和,大軍繼續向前推進,又攻下了池州。賈似道無路可退,挑選精銳7萬人交給孫虎臣,命他截擊元軍,又命夏貴率水師跟進,自率後軍屯駐魯港,作為後援。夏貴是鄂州敗將,唯恐賈似道成功。孫虎臣是賈似道親信,帶著愛妾上戰場。這樣的人領兵作戰,結果可以想象。果然,兩軍一交手,宋軍即敗下陣來,元軍乘勝追殺,宋軍全軍覆沒,江水為之變赤。賈似道單舸逃往揚州。宋軍丟魂喪膽,不堪再戰,更可笑的是賈似道在揚州收羅潰兵,不僅無人理睬,反遭惡語痛罵。賈似道六神無主,隻有請謝太後遷都逃跑。

宋軍戰敗的噩耗傳來,中書舍人王應麟建議下詔勤王,合力作戰,以攻為守。但是謝太後在下詔勤王和遷都之間左右兩難,無力決斷,隻好交給大臣討論,卻又引起一場爭論。賈似道在朝的爪牙附合賈似道,堅持遷都;左丞相王爚主張固守,兩派爭執不下。王爚自以身居宰相,不能決定國家大計,氣憤地棄官出走。太學生們強烈反對遷都,說:“陛下遷都,無非慶元(今浙江慶元)、平江(今江蘇蘇州)兩地,形勢危急,便由海上逃往福建。此舉實在有欠考慮,不想我既能往,寇亦能往,徒然驚擾自家,別無益處。”猶豫不決的謝太後覺得這個說法有理,方才下定決心,重新下詔勤王。可是勤王詔下,反應冷淡。上次下詔,諸將多觀望不前,隻有李庭芝曾派兵支援。這次又增加了一個張世傑。四月,贛州知州文天祥,變賣家財,組織了一支5萬人的民兵隊伍前往臨安勤王。友人勸阻他說:“元軍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內地,君以烏合萬餘赴難,是何異驅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答道:“國家有急,征集天下兵。無—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或許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可謂用心良苦。但朝廷並不領情,勤王的張世傑反遭當朝的陳宜中猜忌,這實在讓憂國之士寒心。

魯港慘敗後,謝太後被迫罷免了賈似道,任命王爚為平章,陳宜中、留夢炎為左右丞相,並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賈似道既被罷免,他當政時的害民之政,也陸續除去,得罪賈似道而被貶官流放的人也發出公文追回,連被賈似道迫害致死的前丞相吳潛和大將向士壁也都追複原職。朝政有了振作的勢頭,可是謝太後卻起用了陳宜中做丞相,又把這良好的開端斷送了。

陳宜中是賈似道的同黨,幻想納幣求和,無心抵抗。伯顏不理睬陳宜中求和的主張,率大軍四處攻擊,連陷州城,湖北荊南各地宋將非逃即降,元軍不再有西顧之憂,安心東下,戰局急轉直下。幸虧,揚州守將李庭芝率眾死守,方才穩住陣腳。五月,宋將劉師勇收複常州,浙西降元諸城也重新反正,與張世傑會師,慶遠府的仇子真、淮東兵馬鈴轄袁克己,各自率軍入衛京師,有詔令二人與張世傑、張彥分道出擊,增援揚州。四路出兵,卻無督師統一指揮。諫官上奏太後要求大臣督師,謝太後也不知如何處理,交給大臣討論,又久議不決。大臣陳文龍氣憤地說:“北軍今日攻某城,明日又築某堡,而我卻佯裝謙遜,實際相互猜忌,恰如救人滅火卻強裝從容不迫的風度,請詔令眾大臣,不要再妄生空談。”但大臣們爭執不已,互相排擠,謝太後也無力阻止。平章王爚也說:“陳、留二相,宜由一人督師吳門,否則我自己請求前往。”陳宜中心中不滿,暗地裏百般阻撓。他不得已,和留夢炎一起上書請求行邊,卻遲遲不肯動身。

不久王爚憂憤而死。陳宜中已回到溫州老家,遇使者征召,就以母親年老無人奉養為辭,謝太後又親自給其母楊氏寫信,讓她督促兒子還朝。這次總算是束裝歸來。但他本人既無運籌帷幄的才能,也無指揮若定的本領,能和則和,能降則降,根本沒有什麼長遠打算,隻知道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