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92年,趙煦要選皇後,其他親王也到了納妃的年齡,向氏告誡向家族人不得把女兒參入應選。親族中有人想以皇親國戚的身份謀求官職,向氏一概不準。
向氏的政治觀點無疑是保守的,而她在政治活動上的表現比她的觀點還要保守拘謹。從皇後到皇太後的20多年間,人們很少聽見她對朝政發表過什麼見解。這種拘謹和沉默,直到高太後的名譽受到傷害威脅時,才開始被她自己打破。
高太後死後,趙煦改元紹聖,正式打出繼承神宗變法事業的旗號,政局再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法派分子接踵回到朝廷,章惇被任命為宰相,曾布、蔡卞等分居要職,新法全部恢複實施,對元祐年間得勢的舊黨大臣們的清算也以更加無情的方式展開了。呂大防、劉摯、範純仁、蘇軾等人被貶到最荒僻的地區加以編管,已死的司馬光、呂公著等人的官職被追奪幹淨,章惇甚至建議追廢高太後。
向氏已經熄燈就寢了,突然聽到這一消息,大驚失色,連忙起床,找到趙煦哭訴說:“我每天都侍候太皇太後,老天在上,哪裏來的這種話?假若皇上執意這樣做,日後還能有我嗎?”趙煦的生母朱太妃也極力勸阻。趙煦自知理虧,拿過章惇的奏稿,在燈燭上燒掉。第二天,章惇、蔡卞又遞上奏折,堅持己見,趙煦勃然怒道:“你們不想讓我入英宗廟了嗎?”扯過奏折,撕成碎片扔到地上。這就是曆史上被稱為“宣仁之誣”的一樁公案。
神宗共生了14個兒子,其中有8個早死,這時在世的隻有申王趙佖,端王趙佶,成國公趙俁、蔡王趙似、祁國公趙偲5人。趙佶異常聰明,天賦極佳,蹴踘騎射、筆硯丹青樣樣精通。由於他對向氏極其孝順,每天都到向氏居住的慈德宮問安起居,雖說他輕佻浮浪的壞名聲早已遠揚,但在向氏的眼裏卻是個聰明好學、孝順知禮的好孩子,對他的鍾愛也遠遠超過了其他諸王。
趙煦去世的當天,因他無子,由誰即位這個問題就迫在眉睫。時宰相章惇,提出要讓“眼有毛病,不便為君”的神宗第九子申王趙佖即位,反對立輕佻浮浪的趙佶。向氏看出一貫擅長弄權的章惇有篡權陰謀,於是果斷地立自己最鍾愛的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趙佶為帝,是為宋徽宗。
向氏執意立趙佶除自己的感情好惡外,不能不說還有一重為國家打算的動機。然而她萬萬沒有想到,20多年後正是這個她認為靠得住的好孩子斷送了大宋朝江山。對此向氏難辭其咎。
章惇等人仍對趙佶不放心,就奏請向氏垂簾聽政,權同處分軍國事,向氏再三推辭。趙佶卻對向氏立己於不可立之中感激涕零,哭拜在地,乞求不已,向氏見他如此仁孝,很是感動,隻好答應下來。
向氏一上台,立即展開了摧新複舊的行動,提拔韓忠彥為宰相,恢複或追複範純仁、文彥博、司馬光等30餘人的官職,蘇軾等人也從荒僻之地移居內地。而章惇、蔡卞等人陸續遭到貶逐,一些被認為擾民害國的新法再度廢除。朝廷上的政治氣氛很快呈現出了元祐初年的樣子,被稱作“小元祐”。
向氏喜氣洋洋地看著朝政納入到了符合自己願望的軌道,而趙佶對自己更加孝敬,言聽計從,更使她以為後事有托、前途有望了,謙衝好靜的脾性再次回到身上。七月初一,垂簾聽政不滿6個月,她便放心滿意地回到了內宮。
次年正月十三日,向氏病死,終年56歲。諡為“欽聖憲肅皇後”,葬於永裕陵西北角。
姓名:朱氏
生卒年:不詳
籍貫:開封
婚配:北宋神宗趙頊
封號:皇太妃
封後時間:公元1085年
子女:哲宗皇帝趙煦、蔡王趙似、女兒徐國公主
諡號:欽成皇後
朱氏出身於一個平民之家,她幼時的經曆相當坎坷。她的父親本姓崔名傑,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李氏年紀尚輕,帶著她改嫁到一個叫朱士安的人家,她即隨之改姓為朱。幼年喪父已是不幸,但更悲慘的是繼父朱士安並不喜歡她,李氏無奈,隻好把她托付給一個姓任的親戚撫養。
時光如梭,一晃十幾年過去,朱氏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秀麗少女,在熙寧初年,朱氏被選入宮,分派到神宗趙頊身邊當一名禦侍宮嬪。春風幾度,為趙頊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即後來成為哲宗皇帝的趙煦、蔡王趙似和徐國公主。她也慢慢由才人、婕妤,晉封為德妃。
公元1085年,趙煦即位,朱氏被尊為皇太妃。自幼寄人籬下的孤苦生活所養成的溫恭柔順的性格,沒有使朱氏因為是皇帝的生母而驕矜自得,對待宮中嬪妃她一直十分謙謹,在婆婆高太後麵前,她更是畢恭畢敬,極盡婦道。盡管如此,高高在上的高太後起初仍不把她放在眼裏,有時甚至還要訓斥上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