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彥博因是張氏父親的生前好友,這時也跟著她沾了大光,據說文彥博出任益州知州就是張氏幫忙促成的,文彥博到任後為表達感激之情,特地製作一幅“織金燈籠錦”進獻給她。益州(今四川成都)是曆史悠久的“錦官城”,絲織業最為發達,燈籠錦又名“天下樂錦”,紋樣由幾何圖案並列組成,中有燈籠,燈旁懸結穀穗,燈的周圍隱隱有蜜蜂飛動,隱喻五穀豐登之意,工藝精致,色澤綺麗,是當時極其稀罕的高級蜀錦。張氏一穿,越發光采照人,錦上添花,連趙禎都被唬了一跳,忙問她從何得來。張氏故作嚴肅地說:“此乃文彥博所送,他雖是我父親的舊交,我能穿上這等貴重的衣服,還不是因為他看在陛下的麵子上?”趙禎自然很是喜歡,對文彥博也產生了好印象,很快把他召到朝中任參知政事。這時,貝州發生士兵王則起義,連敗官軍,趙禎寢食不安,對著張氏大發牢騷:“這些大臣平時養尊處優,到了關鍵時刻,卻沒有一個能為國了事的,天天上殿又有什麼用處?”張氏忙偷偷派人授意文彥博。第二天,文彥博挺身而出,要求前往破賊,趙禎大喜,命他為河北宣撫使,殘酷地將起義鎮壓下去,文彥博由此官拜宰相。顯然文彥博若無張氏暗中幫忙是不會這麼快就爬上宰相寶座的,禦史唐介抓住這一點對他痛加彈劾,揭露他走了張貴妃的後門。唐介若單純彈劾文彥博倒也罷了,居然把矛頭指向了張氏,難怪趙禎會大發雷霆:“唐介說別的尚可,說文彥博巴結貴妃而升官,此何言也?!”當即貶唐介為春州別駕,春州在嶺南地區,環境水土最為惡劣,貶至此地處罰特重,後經蔡襄等人求情才改為英州別駕。這件事一鬧,文彥博也在朝中待不下去,出為許州知州。當時人梅堯臣寫了一首《書竄》詩說:“無人更進燈籠錦,紅粉宮中憶佞臣”。
內得皇帝專寵,外有朝臣相幫,張氏儼然成了不是皇後的皇後,甚至到郊外遊玩時都想打著皇後的鹵簿,招搖過市,幸虧曹皇後待人寬厚,趙禎此時也多少接受了一點尚楊爭寵的教訓,在這方麵對張氏稍加約束,才沒有鬧出亂法紊政的事來。
轉眼到了公元1054年,即至和元年的正月,在這喜慶佳節裏,汴京城內卻流行起了可怕的瘟疫,死者相繼。深居內宮、寵愛日盛的張氏不知是感染上瘟疫還是因為得了別的什麼急症,竟一病不起,在正月初八這天香消玉殞了,年僅31歲。
宋仁宗趙禎在位42年,愛戀過的嬪妃難以枚舉,最得盛寵者首推這位張貴妃。
一往情深的趙禎眼睜睜看著寵妃猝然歸西,禁不住涕淚縱橫,悲悼不已,特命用皇後之禮治喪於皇儀殿,輟視朝7日(貴妃隻能輟朝3日),京城禁止音樂1個月。追封張氏為皇後,諡號“溫成”。追贈其父張堯封為清河郡王,母曹氏為齊國夫人。
姓名:高氏(乳名“滔滔”)
生卒年:公元1032~1093年
籍貫:北宋亳州蒙城(今安徽蒙城)
婚配:北宋英宗趙曙
封號:皇後
封後時間:公元1047年
子女:四子(神宗趙頊、歧王趙顥、潤王趙顏、嘉王趙君頁),一女(壽康公主)
諡號:宣仁聖烈皇後
公元1085年三月,宋神宗趙頊剛剛病死,他和王安石等人主持實施達16年之久的新法,即被全盤否定,逐個廢除;原先因參與或支持變法的人全被吹落烏紗,而那些曾經反對或破壞變法而遭排擠打擊的元老舊臣們則紛紛東山再起。而掀起這陣狂飆的便是趙頊的母親、太皇太後高氏。
高氏的出身門第異常高貴,她的曾祖是太宗時就以武功起家官封忠武軍節度使的高瓊,她的祖父高繼勳也有功於王室,官至節度使,父親高遵甫任北作坊使,她的母親乃北宋開國元勳大將曹彬的孫女,母親的胞妹就是仁宗的慈聖光獻曹皇後。曹皇後非常疼愛這個小外甥女,把她接進宮廷,養在自己身邊,可巧,仁宗趙禎因沒有兒子,也把4歲的侄子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即宋英宗)養到宮裏。高氏的乳名為滔滔,滔滔與宗實,從小便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嬉鬧玩耍,親熱得像同胞兄妹一樣,宮中上下都習慣地將宗實稱為官家兒,滔滔為皇後女。趙禎每逢瞧見他倆耳鬢廝磨的熱乎勁兒,就非常開心,經常逗弄宗實說:“娶皇後之女當媳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