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宋朝後妃(7)(3 / 3)

此後,雖然王安石一度恢複了相位,新法的基本麵也得以維持,但由於趙頊對變法的態度已越來越不如當初堅決,對曹氏的反對意見便開始覺得順耳了。趙頊曾有意發動一場恢複燕薊故土的戰爭,在與大臣商議之後,又到慶壽宮向曹氏稟報。曹氏問:“糧草、犒餉準備好了嗎?兵馬士卒訓練精了嗎?”趙頊說:“都已布署下去了。”曹氏說:“事關重大,可要慎重考慮。那點疆土,收回來,得到的不過是舉朝慶賀而已;萬一失利,則關係到生靈江山的存亡。切不可輕舉妄動。果真可行,那太祖、太宗早就收複了,何須等到今天?”趙頊說了句:“敢不受教!”立即取消了開戰的計劃。

政治上的矛盾漸趨緩和,祖孫二人的感情也愈益親密。元豐元年(1078年)正月,年逾花甲的曹氏患上了牙病,牙床鼓得老高,半邊臉龐也腫了許多,根本無法進食。趙頊十分焦急,詔令天下各地訪求牙科名醫進京治療。閏正月十五,為了讓曹氏高興,還特地命令再次在宮中搭設露台張燈結彩,過第二個元宵節。曹氏心裏歡喜,放開量連飲了數杯。

轉眼到了公元1079年初秋,清爽的西風剛剛開始驅散蒸騰的暑氣,曹氏卻添上了一種稱作“水疾”的新病。年邁的病體更需要靜心調治,然而朝廷上新近發生的一樁案件,卻使她無論如何也靜不下心來。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再度罷相後,圍繞變法在統治集團內部進行的一場嚴肅的政治鬥爭,逐漸演變成了排斥異己相互傾軋的權力鬥爭。元豐二年四月,擔任湖州(今浙江吳興)知州的蘇軾,在一道謝表中對時政發了兩句牢騷,立即招致了部分朝官的彈劾,禦史中丞李定說他包藏禍心,謗訕皇上。監察禦史裏行舒亶則從蘇軾詩詞中摘抄出隻言片語,說朝廷每行一項新法,他都寫詩惡毒攻擊,實行青苗法,蘇軾說“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以明法課試群吏,就說“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興修水利,他說“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嚴禁私鹽,他說“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認為蘇軾愚弄朝廷,還把詩詞鏤版刻石,傳播中外,造成很壞影響,應該開刀問斬,以謝天下。趙頊遂命禦史台派人把蘇軾拘捕入京審問。禦史們來勢洶洶,蘇軾嚇得幾次想自殺,許多大臣也都以為他必死無疑了。享有天下奇才盛名的大文豪,隻因發了兩句牢騷,寫了幾首詩詞就被逮捕下獄,眼看要殺,這可是自古以來少有的大冤案,頓時在朝廷上激起了軒然大波。正直朝臣紛紛營救,就連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書說:“哪有盛世而殺才士的?”曹氏聞知,更是萬分焦慮,顧不上老病交加,支撐著找到趙頊說:“我記得當年仁宗皇帝錄取蘇軾兄弟為進士時,曾高興地說:‘我為子孫找到了兩個宰相。’現在卻聽說蘇軾因作詩被逮下獄,會不會是仇人中傷他呢?即使他寫詩真的有罪,其罪過也大不到那裏去。文人詠詩,本是常情,若一定毛舉細故羅織成罪,也不是愛惜人才之道,我已病成這個樣子,不能再因冤濫不慎,有傷中和,你應深思詳察才是。”趙頊聽罷,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最後,判蘇軾免於死罪,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