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五代十國後妃(5)(3 / 3)

石重貴的降表與李太後降表內容相似,皆卑詞切切,請罪求饒。耶律德光覽表,立即令人將李太後和石重貴驅出皇宮,囚禁到開封府中。石重貴被迫脫去皇袍,改服素衣。

後晉王朝至此告終。耶律德光在汴京登基,表示自己正式成為中原皇帝,宣布以大遼為國號,改年號為大同元年。

李太後本擬奉表請罪,保住後晉社稷,不料與石重貴一起做了階下囚,難免滿麵掛淚,無限悲哀。但這並不是她的最後結局,更悲慘的遭遇還在後麵。

公元947年,遼帝耶律德光來到汴京,李太後與石重貴請求到郊外迎接,遼主不願接見,派人致書雲:“你等不要擔憂,宿飯處當有安排。”然後命李太後帶著石重貴及晉室宮眷全部遷入封禪寺內,以重兵看守,不準隨便外出。時值正月,連日冷雨,寺內酒肉絕跡,素食也僅足僧人受用,過慣了酒池肉林生活的石重貴,如今又凍又餓又愁,哪裏忍受得了呢?李太後派人給寺僧傳話:“我過去曾賞你們飯食數萬金,難道你們全忘了麼?怎麼連口吃的也不給呀?”僧徒答曰:“虜意難測,沒有命令我等不敢進食。”直氣得太後老淚縱橫,石重貴隻好偷偷地向守兵乞求,討來幾碗粗糲爛飯,太後等人勉強充饑。如此過了數日,才接到遼主聖旨:石重貴由孫皇帝降為光祿大夫、卒子尉,封為“負義侯”,合家遷住黃龍府(今吉林農安)。聽說要發配到黃龍府,石重貴與李太後及諸隨從宮眷,無不相向號泣,以淚洗麵。想不到中原宮廷中的天子皇親,一下子變成了漠北塞外的囚徒,怎能不慌,又怎能不悲哀,挨過正月,遼主派來300騎兵,押送石重貴一家北遷。啟程那日,李太後突然接到遼主傳話:“聞重貴不從母教,因致覆亡。太後媳婦可自行選擇去處,不必與重貴偕行。”

李太後慌忙泣道:“重貴對太後媳婦李氏妾非常孝敬,不過違背先皇大誌,失和於阿翁皇帝,所以一舉敗滅。今妾母子幸蒙大恩,保全身家性命,母不隨子,欲何所歸?”言畢攜眷起行,北遷的隊伍開出都門,都城人士皆掩麵哀歎。李太後乘車在前,後麵皇妃安氏、石重貴,皇後馮氏、皇弟重睿、皇子延煦、延寶等人緊緊相隨。還有宮妃50人,內宮30人、東西班50人、醫官1人、控鶴官4人、禦廚7人、茶酒3人、儀蠻司3人、親軍20人,一同從行。阿翁皇帝念媳婦李太後恭順,又派原晉相趙瑩、樞密使馮玉、都指揮使李彥韜隨行伴送。沿途所經,皆是故晉州縣,州郡長吏不敢迎奉,偶有路旁父老送來食物,大都被契丹騎兵搶吃,可憐李太後一行,吃了早餐沒有晚餐,得了晚餐又沒有早餐,加上山川艱險,風雨淒清,觸目皆愁。回憶宮內生活,榮華富貴,恍同隔世,忽聽得幾聲馬叫,李太後不禁大慟,仰麵長號:“天乎天乎,富貴原是夢幻麼?”

到了幽州(今北京)城,全城士兵都爭相迎觀,有人牽羊持酒前來獻納,皆被衛兵叱去,李太後深感萬分悲慘,觀者亦無不唏噓。不料突然來了守城主將,號稱是奉了遼王的命令,將李太後一行接入城內,犒賞酒肉,奉為賓客。原來這主將不是別人,正是那後晉北邊守將、石敬瑭的連襟趙延壽,現已投降契丹,被遼主任命為幽州節度使,為燕王。他的原配夫人是李太後的姐姐興平公主,興平公主死後,他又娶了李太後的妹妹永安公主為續弦。因為這種親戚關係,趙延壽不能閉門拒客。他的母親種氏和永安公主將李太後奉為上賓,備食饌招待,石重貴等人皆得飽餐一場。但好景不長,停住旬日又得上路北行。

自幽州啟程,行10餘日到平州(今河北盧龍),再向東過榆關,塵沙蔽天,供給頓絕,眾人皆餓得饑腸轆轆,困頓異常,夜間住宿也無館驛,往往在山麓林間瞌睡了事。幸虧路邊布滿野蔬果實,宮女隨從爭相拾來充饑,李太後及重貴也借此分一二,苟延殘命。

又行七八日至錦州(今遼寧錦州),州署中懸有遼太祖阿保機畫像,遼兵強迫李太後與石重貴下拜,二人不勝屈辱,泣呼:“不令我死?”再走了10餘日,渡遼河,至渤海國鐵州(今吉林敦化西南,或雲在輝南境),迤儷而至黃龍府。李太後年歲已高,委頓萬分,馮皇後以下諸妃嬪,也無不花容憔悴,玉骨銷磨,石重貴更是形神俱損,氣力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