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臨死之時。宰相馮道入見,石敬瑭命幼子重睿向馮道下拜,意欲托孤寄命,讓馮道輔立幼主。待石敬瑭咽氣,馮道立即找馬步都虞侯景延廣商議,準備扶重睿即位,但景延廣堅決反對,他認為重睿年幼無知,不能當國君大任,何況國家多難,非立年長的國君不能穩定局勢,故提議讓石敬瑭的侄子齊王石重貴繼承皇位。馮道本是個模棱兩可的人物,便將景延廣的建議呈報李皇後,李皇後隻好同意。這樣,石重貴即位為後晉出帝,向遼主耶律德光上表稱孫。景延廣因定策有功,被任命為同平章事兼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集將相於一身。後晉天福八年(943年)秋天,景延廣建議石重貴冊尊李皇後為皇太後,於是,李皇後正式受封為李太後。
本來,李太後與石重貴隻是叔母與侄兒的關係,自石重貴嗣位後,李太後享受尊位,對政事不便過問了。但是,石重貴即位沒有經過遼主的批準,他雖然上表向遼主稱孫,但不願稱臣,表示隻有親屬關係而沒有君臣關係。遼主耶律德光為此大為惱火,馬上下令興師問罪。景延廣未做任何抗遼準備,因而數戰數敗。公元944年,遼兵攻陷貝州(今河北清河),分幾路大軍向南推進,咄咄逼人。出帝遣使致書遼主,求修舊好,遭到拒絕,隻好請求叔母李太後出麵求情了。遼主耶律德光對這位比自己年長的“兒媳婦”李太後以禮相待,他要依靠李太後收攬中原民心,因而自兒皇帝石敬瑭死後,每逢要事,他都要致書李太後,承認她的太後尊位,要她出麵訓導“孫皇帝”石重貴。這樣,李太後的政治地位又顯得極其重要了。
李太後身居尊位,實際上成了遼與後晉關係中的核心人物。她為了後晉的苟安,不惜低聲下氣,以晉室媳婦李氏妾的身份向遼主“皇帝阿翁”求情,希望“阿翁”寬恕“孫兒”重貴。同時她也企圖以太後的身份管束重貴,要他勤儉治國,振興家邦。可是,一旦太平,石重貴便忘乎所以,根本不把李太後放在眼裏。他本是一個昏庸無能而又鄙俗下流的武夫,當上皇帝後,納叔母馮氏為皇後,專事淫樂,使朝廷力量比石敬瑭在位時更加腐朽脆弱。正在石重貴誌得意滿、以為天下無事、擴建宮殿、醉生夢死的時候,後晉開運三年(946年),遼主耶律德光發動了大規模的南侵,派降將張彥澤和通事傅住兒率軍一舉攻克汴京,後晉全軍潰敗,皇宮被圍。耶律德光致書李太後,說明晉軍已全部投降,希望她攜兒子快快歸順,同時,令張彥澤給石重貴發了一道言辭激烈的檄文,指責他納叔母於中宮,亂人倫之大典等等,嚇得石重貴麵如土色,不知所措。李太後住在深宮,尚不知宮外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她看到遼主的來書,大驚失色,踉蹌奔出,找到了石重貴,哭著說:“你與馮氏肆意妄行,鬧到這等地步,如何保全宗社?如何對得住先人!”言畢慟哭不已,拉著石重貴及宮妃10餘人,準備縱火自焚。眼見得宮中已三四處起火,石重貴親軍將領薛超趕到,命士卒撲滅了煙火,同翰林學士範質二人伏地勸阻,乞請太後與皇帝保全身家。範質認為:“遼主來書,無甚惡意,隻要奉表請罪,或許還能保全晉室宗社。”懷著這樣的癡心妄想,李太後放棄了輕生的念頭,命範質幫助起草降表,她與石重貴各書一份,乞求遼主寬恕,企圖保全後晉社稷。其中她自己的那份表文寫道:“晉室皇太後媳婦李氏妄言:張彥澤、傅住兒已占領汴京,伏蒙阿翁皇帝降書安撫,妾感激涕零。妾伏念先皇帝(指石敬瑭)在太原之時,被大軍圍困,危同累卵,急若倒懸,智勇俱窮,朝夕不保。在那萬分危急的關頭,阿翁皇帝親自率兵營救,跋履山川,逾越險阻,掃平圍困軍隊,平定了中原,將石(敬瑭)氏從死亡中救出,還幫他建立了晉朝社稷,立他為兒皇帝,大恩大德,一日不敢忘懷。不幸先皇帝去世,重貴嗣位,不能安邦息民,反而忘恩負義,與阿翁皇帝大動幹戈,犯上作亂,自起釁端,自貽顛覆,抗尊辱祖,內外離散,以致晉室上將牽羊,六師解甲,舉宗負釁,延頸偷生。惶惑之中,阿翁皇帝不念罪過,明宣恩旨,曲尊慰撫,使賤妾垂亡之命神爽飛越,再生之恩,不知何以為報!今特遣孫兒延煦、延寶(石重貴之二子)奉表請罪,如蒙阿翁皇帝惠顧疇昔,念與先皇帝父子之情,稍息赫怒,不賜誅殺,實則賤妾之大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