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龍府住到六月,契丹國母述律太後下令將李太後及石重貴移出黃龍府,遷居懷密州。這懷密州還在黃龍府西北1500裏以外的地方,迫於命令,李太後隻得領石重貴再度啟程,跋涉長途,去往那遙遠的荒野。當李太後一行來到遼陽(今遼寧遼陽)以北200裏的地方時,遼朝內部突然發生了重大事變。耶律德光猝死於中原,其侄兒永康王兀欲在恒州(今河北正定)自立為帝,並捏造先帝遺製,傳諭四方,不料報知述律太後,遭到極力反對。述律太後以國母的身份傳諭兀欲,令他取消成議,並發兵聲討。雙方交戰,述律太後失敗被囚,大局就緒,兀欲自稱天授皇帝,改元天祿,大赦天下,召李太後及石重貴還居遼陽。
公元948年,天授帝駕臨遼陽,李太後領著石重貴,白衣紗帽,拜謁兀欲。兀欲大發慈悲,令重貴更易常服入見,並賜他旁坐,擺酒款待,直把李太後及重貴感激得涕零不已,真有點苦盡甜來的感覺了。偏偏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因天氣漸近盛夏,兀欲同妻兄禪奴要陘地避暑,竟向李太後及重貴索取內官及東西班各15人,還要取重貴幼女為禪奴婢妾,重貴子延煦也被索去陪行,剛剛安下心來的李太後和石重貴又是幾番無限傷感,無限悲憂。待到秋天,兀欲還居霸州(今河北霸縣),李太後不顧年老體弱,單騎馳至霸州,往謁兀欲,乘便顧視孫兒延煦。延煦在兀欲帳中拜見祖母,老少重逢,悲喜交集,兀欲為此情景深深感動,對李太後說道:“我無心傷害你的子孫,望你放心。”李太後拜謝道:“蒙皇帝大恩,賤妾子孫將世世報德。但妾等坐食上國,常懷慚愧,能否於漢兒城旁賜一塊土地,讓妾子孫在此耕種為生?如承俯允,更感德無窮了!”兀欲溫顏答道:“我會讓你滿意的,你帶延煦回遼陽等候敕令吧。”
公元949年春,兀欲敕書頒到,令李太後及石重貴南徙建州(今遼寧朝陽)。自遼陽至建州行程千餘裏,李太後與石重貴攜眷啟行,途中翻山越嶺,備極艱辛,抵達建州,建州節度使趙延暉出城迎接,安置正寢,款待了李太後母子。幾天後,趙延暉按照兀欲敕令,劃建州數十裏外土地50頃給李太後母子,並撥給庫銀若幹,讓他們開墾荒地,築室分耕。李太後及石重貴帶領隨行數百人盡往耕作,按時收成,過著男耕女織的農家生活,總算是有了歸宿。蹉跎過了一年,李太後寢疾,無藥可醫,病勢日重,延至八月中秋,已入彌留之際,見石重貴在側,便嗚咽與語道:“我死之後,焚燒屍骨,將骨灰送到範陽佛寺(今北京城西南),萬萬不要做了虜地孤鬼呀。”言畢即歿,石重貴與隨行宮人無不扶屍大慟,守靈數日,便將其焚骨揚灰,穿地而葬。此後石重貴一直苟安於建州,不知所終。
姓名:馮皇後
生卒年:不詳
籍貫:五代時定州(今河北省定縣)
婚配:後晉出帝石重貴
封號:皇後
馮皇後,後唐鄴都副留守馮濛之女,後晉創建者石敬瑭之侄媳。
馮氏從小便聰穎伶俐、又頗有姿色。初嫁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弟弟石重胤為妻,因得石敬瑭見愛,故被封為吳國夫人。後石重胤死,馮氏隻好暫時守寡,時年約20歲左右。
公元942年,即後晉高祖天福七年,石敬瑭卒,馮氏穿素服為皇兄守靈,出帝石重貴亦在為叔父守靈。出帝石重貴早就對嬸娘馮氏愛慕,這時恰好有機會都在靈堂,二人不約而同,相互對目投情,並移坐一起,借喪服掩蓋,握手極歡。又微言密商,決定“嫁、娶”為後。於是出帝在居喪中,遂納嬸娘馮氏為皇後,並與馮皇後一起,在石敬瑭梓宮前灑酒而祭,然後與馮皇後酣飲歌舞,從而把石敬瑭的整個喪事,辦成了出帝納後的喜事。馮皇後位居中宮,常幹預朝政,其兄馮玉官至戶部侍郎。
之後,出帝石重貴仍如“兒皇帝”石敬瑭一樣,屈辱偷生,向契丹王稱孫。然契丹仍尋事生非,並以“出帝納叔母為後、極亂人倫”為借口,於後晉出帝開運三年,大舉進犯洛陽,後晉亡,出帝石重貴及馮皇後被虜押北遷,出帝被貶為負義侯,馮皇後不知其詳。
五代·後漢
姓名:李氏
生卒年:約公元913~954年
籍貫:唐末晉陽(今山西太原)
婚配:後漢高祖劉知遠
封號:皇後
尊號:昭聖皇太後
早年:一子劉承祐(即隱帝)
李氏生於唐朝末年的一個貧苦農家,雖長年勞作,經風曆雪,但仍然顯露出宜人之美,天生麗質,自然之美不減分毫。一天,她在河邊漂洗衣物,被時任李嗣源偏將的劉知遠看到,劉知遠遂生愛慕之心。回府後,劉知遠立即派人到李家提親,被李家拒絕。當天夜裏,劉知遠便帶幾個騎兵搶走了李家姑娘,娶為妻子。婚後,二人感情甚好。後又生下兒子劉承祐,夫妻感情進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