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附錄三 關羽曆史文化遺跡(2 / 3)

荊州城內三座山

荊州城裏有三座“山”,實際是三個大土墩。三座“山”,分別名為鬆甲山、卸甲山、擲甲山。

鬆甲山。在荊州城內北城牆根,現在的荊州衛校校園內。傳說,關羽每當出城練兵,或打仗歸來時,總要在此處鬆甲,所以稱鬆甲山。

卸甲山。在荊州城南西南城牆根,荊州師專近處。傳說,關羽常在此處卸甲,因此得名。

擲甲山。在荊州城內西北靠城牆處的新建三國公園裏。關羽在襄樊前線與曹軍血戰,東吳孫權派兵襲取荊州;關羽從襄樊前線撤回,來到荊州城西門外一個小土山丘上。由於東吳孫權對關羽的部下采取懷柔政策,將士無心戀戰,紛紛丟棄兵器,脫衣解甲,入城與家人團聚。關羽將士丟盔解甲的這個土山丘被稱為“擲甲山”。當地有一首民謠說:

擲甲山,擲甲山,甩了衣甲把家還。關公大意失荊州,吳侯用計奪營盤。自古將軍有勝敗,就看誰先把民安。

掇刀石

在荊門(今湖北省荊門市)南20裏處。傳說,關羽往來荊州、襄陽時,曾在此屯兵,有掇刀石,旁有關帝廟。

卓刀泉

卓刀泉,傳說有兩處。一在武昌(在湖北省)城東10裏處,關羽曾卓刀於此泉旁,後建有關帝廟;一在常德府(即湖南省常德市)城西30裏崔婆井旁。傳說,關羽路過此處,因渴,以刀卓地,湧出泉水,故名卓刀泉。因泉水甘洌可口,又名清勝泉。

關公洞

漢陽府(在今湖北省武漢市)城北,大別山之後,有一岩穴。傳說,關羽曾在此休息,故名關公洞,洞旁邊有關帝廟,廟內有磨刀石,關羽曾磨刀於此石。

洗馬口

在漢陽府東北吳王璣(一名禹功璣)旁。傳說,關羽曾於此洗馬。

青泯池

在安陸州(在今湖北省安陸縣)東橫木山。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關羽與樂進相拒青泥即此處。

漢城

在安陸城南70裏處,臨長江。傳說,關羽曾在此處屯兵。

關王嶺

在承天府京山縣(在今湖北省)北,嶺上地平如掌,有球場和故城壘。

馬跑泉

在京山縣北15裏處。傳說,關羽曾屯兵於此。山中無水,士卒渴甚,夜間有猛虎咆哮,軍馬驚懼,跑(同刨、腳腳刨地)地得泉。不但解決了人馬喝水之需,而且,後世引此泉水用於灌溉農田。

另外,在荊州城西八嶺山上也有馬跑泉,傳說是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刨地得泉。

關公瀨

關公瀨(音賴·沙石淺灘)在長沙府益陽縣(在今湖南省)西南,亦名關侯灘。據《三國誌·吳書·甘寧傳》記載:甘寧“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羽雖有三萬人,自擇選銳士五千人,投縣上流十餘裏淺瀨,雲欲夜涉渡。肅與諸將議。寧時有三百兵,乃曰:‘可複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肅便選千兵益寧,寧乃夜往。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今遂名此處為關羽瀨。”

銅柱

衡州府衡山縣(在今湖南省)西北120裏處,有關羽與東吳程普分界處,鑄有銅柱為標誌。

關山

滁州(在今安徽省滁縣)西北130裏處有關山。山上有石台,石台上有人坐痕跡,傳說是關羽曾在此石上坐後留下的。後來,過此處的人,取小石子投擲石台,如果能投進坐痕中的,便能生子。旁邊還有足跡,傳說是周倉留下的,另外,還有四個馬蹄痕跡,還有兩口井。其中一口井稍微傾斜,傳說是由於飲馬形成的。關山還建有關帝廟。

摩旗山

在安慶府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縣)東南30裏處,傳說,關羽曾於此屯兵。山上有關帝廟。

順生荊棘

滑縣(在今河南省)城東北25裏處有白馬坡,傳說,關羽曾駐兵於此處。坡上荊棘橫生,關羽行走其間,衣服常被荊棘掛住,關羽以手揮撥,當地荊棘刺便由此順生。

撈刀河

湖南省長沙市城外有一條河,人稱撈刀河。傳說,關羽在奪取長沙時與黃忠交戰,被黃忠用箭射中帽子上的紅纓,關羽大吃一驚,便驅馬回營,途經一條河時,竟將大刀掉入河中。後人就將關羽掉刀處稱為落刀嘴。關羽部將周倉看見他的大刀掉下水後,便縱身跳入河裏,將大刀撈了上來。於是,這條河便被取名撈刀河。有趣的是:關羽掉刀的落刀嘴在河的下遊,周倉的撈刀處在河的上遊。為什麼大刀落到河的下遊,卻在上遊撈起來呢,據說,關羽那柄青龍偃月刀是柄神奇的寶刀,它落下水後,沒有漂向下遊,卻浮向上遊:所以,周倉才能在河的上遊撈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