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關羽崇拜透視(3)(2 / 3)

(五)崇尚神靈的文化心理世界上原本沒有神,神是人類的創造。人類創造了神,同時也成了神的奴仆。

神的觀念產生於人類早期生活的原始社會,它是人們不能認識、理解和駕馭自然以及社會力量時,這些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虛幻反映。人們虛幻意識中的神被視為主宰物質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識的客觀存在。而後,宗教的興起,出現了眾多宗教的神,對神的崇拜和信仰,就成了一切宗教的核心。神,不僅被宗教用來作為轄製、麻醉眾多信徒的神秘主宰;而且,也往往被統治集團所利用,作為統治、奴役人民的一種工具。作為普通人民百姓來說,對神的崇拜、信仰,表現為對某種精神的需要、寄托;追求某種心理的平衡;但更多的是體現人愚昧無知、迷信思想。

對神崇拜中的愚昧無知、迷信思想,不僅屬於曆史的過去,也屬於現代;現代愚味,現代迷信,也不亞於曆史的過去。

關羽生前為將為侯,死後封王、封神;他享受到了人們敬之如天神般的崇拜。從陳、隋時期他最初被推上神壇,曆經宋、元、明各代又屢屢加封,直到清代的統治者封他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位。而且,從中國的儒教到佛教、道教,也都毫無例外地推崇他。“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在中國曆史上有過重大影響的三大教派,都無一例外地將關羽這一曆史人物拉進他的崇高的祭壇;對一個曆史人物來說,這是絕無僅有的;連被尊稱為“文聖人”的孔夫子,也沒有能夠得到這種三教共認同,共推崇的榮耀。

而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這個多神的國度裏,一般的神無非是一神一位,一神一職。如風神、雨神、雷公、電母、土地、財神、送子娘娘等等。而關羽這尊神卻不同,他的神靈的作用是多功能的,護法、保民、祛災、療疾、佐戰……無處不在,無事不能。因此,人世間的芸芸眾生遇到了困厄,便會想到他,祈求他的佑助。

崇拜神靈的文化心理,一方麵,是人們對於冥冥之中那種神秘主宰力量的畏懼感和迷信意識的反映;另一方麵,也是人們功利思想的反映。神,既然是一種神秘的主宰力量,拜祀神靈總是想以自己的虔誠得到回報;功名、利祿、財富、安全、子息……等等。如果某種跡象被認為是神的“顯靈”所使的話,這種畏懼感、迷信意識和功利思想,就會表現得更為虔誠和更加強烈;與此同時,神的“聖靈”也隨之會得到更為廣泛的演繹和傳播。

把關羽尊為神的市民百姓的崇拜文化心理,作為一種迷信心理,實質是一種消極的精神寄托。與民眾的這種文化心理相適應,統治階級尊關羽為神,除了具有迷信的心態之外,則是利用民眾對關羽崇拜的文化心理,將這位大神拿來作為統治、奴化民眾的一種工具。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對關羽崇拜的這些社會文化心理,使得關羽崇拜現象長久不衰。

對關羽崇拜的社會文化心理進行曆史的、具體的分析,有積極的,應該肯定的因素;也有消極的,應該否定的因素。

崇尚忠誠精神,既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忠君思想,無疑是封建傳統道德範疇,足以奴化人的意識。但是,將忠誠引申到忠誠於祖國、忠誠於人民、忠誠於偉大的事業,卻能夠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淨化、升華,凝聚成一種強有力的精神力量。

崇尚信義精神,由於理解的差異,也存在著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麵。如果像小市民那樣,把信義局限為“哥兒們義氣”、“江湖義氣”,那會對人們的心靈起到一種毒化、扭曲、禁錮作用,對社會產生一種消極的、甚至破壞的作用。但是,正確的理解信義,倡導恪守信義,使其成為做人的、人際關係中一種高尚的道德、行為準則,無疑對社會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