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也被視為仁者,能施愛心於人。在他生前,便是“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接近普通人,這正是他受普通人愛戴之所在。而在他逝亡成為“神”之後,又以他的萬般智能,廣施仁愛於人世間的芸芸眾生。他明辨善惡,扶正祛邪,除暴安良,救人水火,祛病療疾,辟瘟禳災……塵世之間,事無巨細,他都過問。從而使關羽成為生活在各種困苦條件下的平民百姓解脫自己厄運的希望與精神寄托,是取得心理平衡的一個砝碼。人們認為:關羽活在人世時,死後升天成神,都是可以信賴的,唯有他才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保佑他們。這是關羽道德品質所產生的一種精神感應魅力。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無論是哪一位封建時期的曆史人物或哪一位尊神,都沒有能像關羽那樣得到人們這樣的崇敬與信賴。
(四)崇尚勇武的文化心理古人說:
勇者不顧身,忠者不念家。勇武在個人是一種氣質,在民族則是一種精神。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勇武的民族。崇尚勇武的文化心理,在浩繁的曆史典籍、文學作品、詩詞歌賦、戲劇曲藝、口頭文學、社會生活等眾多的方麵,都有充分的表現,成為社會各階層傳統的文化心理共識。中國曆代的勇士、武將如荊軻、廉頗、項羽、韓信、衛青、霍去病、張飛、花木蘭、薛仁貴、羅通、秦瓊、楊家將、嶽飛、戚繼光、關天培等等都是備受世人喜愛的、尊崇的、讚譽的。
對關羽的崇拜也體現了這一傳統文化心理,而且達到了令其他勇武之士不可企及的地步。
關羽入世後第一次參與重大的征戰活動,就顯露出他不同凡俗的神勇之氣概。當時,他身為劉備手下一個普普通通的馬弓手,對氣勢洶洶,連斬諸侯聯軍數員大將的華雄,並不放在眼裏,聲言:“小將願往斬華雄人頭,獻於帳下!”遭到袁紹的嗬斥。幸得曹操說情,才得披掛出陣。“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帳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溫酒斬華雄”,關羽建立了“威震乾坤第一功”。瑐瑠溫酒斬華雄,對關羽來說,隻不過是小試牛刀而已。關羽的勇武更充分地表現在隨之而來的眾多征戰中。
他為曹操解白馬之圍,匹馬橫刀,衝鋒陷陣,策馬刺袁紹大將顏良於萬眾之中;隨後,又砍了袁紹另一大將文醜;表現了他“萬人敵”的神威,使曹操都喜不自禁地稱讚他:“將軍真神人也!”瑡他掛印封金,辭別曹操,走出許都,千裏單騎,五關斬將,如入無人之境。他在赤壁鏖戰中,帶領水軍萬人,遊弋大江,威風凜凜。
他應魯肅之邀,一葉小舟,漂流過江,單刀赴會,完成了一次冒死生於萬一,有膽有識的外交活動。
他刮骨療毒,出兵襄樊,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造成“威震華夏”的赫赫聲勢,使得曹操都計議遷出許都,以避其兵鋒。
他帶領天兵天將,毫不畏懼地與曾和軒轅黃帝爭雄,死後又成為妖神,且神通廣大的蚩尤爭戰,並將蚩尤再一次誅殺,解決了河東鹽池生產不能正常進行的困難。
作為一個三國時期武將來說,關羽的實際武功成就,並不比其他某些曆史名將高超。他失去荊州,敗走麥城,身遭殺害,構成了令世人遺憾的悲劇結果。但是,他的勇武的聲名,卻遠遠地超過了其他任何人,其原因,無非是關羽這個勇武之士的形象,在曆史事實的基礎上,經過了口頭傳說,文學作品的、戲曲舞台的藝術概括、誇張、再現;表現得十分威武、生動、靈活;稱得上是“勇者不顧身”了,他每一次征戰,都把生死置身度外;使崇尚勇武的人們在心理上得到了一種十分快意的滿足,終於將之推到了“武聖人”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