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關羽崇拜透視(2)(1 / 2)

忠誠文化心理的擴延,便不僅僅是忠君,而且有了更為廣泛的內涵:忠於主人,忠於上司,忠於朋友,忠於父母……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誠,不僅僅是君王以及在上者的願望,也是普通平民百姓的一種心態;成為一種社會文化心理的共識,行為道德的典範。雖然如此,而在對忠誠的理解上,則因階級地位的差別而存在著差別。因此,忠誠是多義的。具有忠誠品質的人,則被視為達到了道德情操的高尚境界。

在中國曆史上忠誠的典型很多,嶽飛、文天祥等等。關羽亦是有口皆碑的忠誠之士。後人曾經這樣讚譽他:“千古精誠日月明”(程嚴卿詩句)、“報國忠心千載著”(何溟詩句)、“貫日忠誠存漢室”(吳君敏詩句)。楊廷更有一幅聯稱:

徹底一忠耿耿乎生死不相背負,橫絕千古洋洋乎雲天常著英靈。

關羽追隨、事奉劉備始終不貳。劉備與曹操在徐州交戰,劉備兵敗逃亡,關羽被俘投降,被曹操帶回許都,拜將封侯,賞賜很多。這在關羽一生經曆中,應該說是影響他聲名的一個汙點。但是,人們——而且是大多數的人們,並不責備他,並不以此一時的成敗論英雄,反而卻十分欣賞他在許都期間所表現出的另一種情操:“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戀念故主之情,忠於劉備之心,溢於言表。因此,被後世譽為“身在曹營心在漢”。當關羽後來得知劉備下落以後,便毅然決然“掛印封金”而去,千裏單騎,過關斬將,又投奔劉備。正是關羽對劉備表現出來的那種忠誠,掩蓋了他人生之路上的一次失誤。

關羽的事從劉備,既是君臣關係,又是兄弟關係。因此,他對劉備所表現的忠誠,就不僅僅是忠君,而且具有忠友的含義。從而,對關羽的這種忠誠,無論是君臣、上司、主人,還是普通人,都樂於接受,樂於肯定。從上來說,需要忠誠的臣民、奴仆、子弟;從下來說,需要忠誠的朋友、夥伴、兄弟;這就是人們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對關羽所取得的一種心理趨同。

有人認為:關羽對劉備所表現的這種忠誠是“愚忠,“不足為訓。言外之意是,關羽不必對劉備那麼死心眼地忠心耿耿,矢誌不貳;他應該識時務,審時度勢,做出更好的選擇。這種認識,無疑是不正確的。

首先,關羽忠誠的對象劉備,是漢王朝中山靖王之後,漢獻帝的皇叔,東漢末期興起的諸侯、群雄之一;後來成了蜀漢皇帝。在封建君主製朝代,君主就意味著國家。漢朝的國家是劉氏的家天下。在這種曆史發展的條件下,關羽,不僅是關羽,而且是所有那些出仕從戎的人們,都無可選擇地要為君主效力,對君主奉獻上自己的忠誠。舍此,就隻能跑到荒山野穀去當隱士。如果關羽是“愚忠”之士,那麼在中國封建統治時代的許多贏得“忠臣”榮譽的,也隻能與之同類。他們的這種忠誠是曆史、時代所決定的,無可挑剔的。

其次,在東漢末年群雄競起稱霸,各路英雄擇主而從的形勢下,如果劉備是個昏庸之徒,不齒於人類的狗屎堆;那麼,關羽對他忠貞不貳,始終俯首聽命,不能另擇明主而事之,那倒可以說他是愚忠。但是,在三國帝王中,劉備還是一個有雄才大略,有作為的主子;在群雄逐鹿的複雜形勢下,他經過奮力拚搏,能夠在三國鼎立中據有一席之位,就足以說明他的才智。關羽事劉備的忠誠,劉備敬之以厚愛,長期相處,親密無間。這種君臣關係,比那些帝王家族中父子之間相互殘殺,兄弟間你奪我恨釀成許多悲劇的血腥關係,無疑是應該得到肯定。

第三,說關羽是“愚忠”,無非是指關羽被曹操帶回許都後,拜將封侯,贈金賜銀,恩禮有加,曹操又占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時,關羽如果投效曹操,名正言順,會得到更好的報償。豈不知,如果彼時關羽趁機改換門庭,死心塌地投靠新主子曹操,那麼,關羽也就不會成為今天的關羽。正因為他沒有這樣作,才樹立起他一個頂天立地一個偉丈夫的形象。在這裏,我們不妨拿與關羽同時期的呂布參照一下。呂布在東漢末年稱得上是第一條好漢,他的勇武在關羽之上。能征善戰,叱吒風雲,甚是了得。各路諸侯都很買他的賬。但是,他前投丁原,後靠董卓,又奔王允,有奶便是娘,翻臉就成仇;朝三暮四,反複無常;結果,誰也信他不過,終於在白門樓上丟了性命,身後留下了多少遺憾!呂布與關羽形成了顯明的反差——小醜與英雄。

(二)崇尚信義的文化心理中國傳統的文化視信義為高尚的情操。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舍生而取義者也。”瑢中國的先賢孔子、孟子把“信”、“義”看得是如此的重要。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中,講仁義、信義、守義、義氣等等,成為人們肯定的道德共識。盡管在對信義和理解和實踐上,統治階級與平民百姓之間存在著差異。

關羽在體行信義的實踐上,曆來被人們視楷模,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方麵,“宴桃園豪傑三結交”,關羽與劉備、張飛結為異姓兄弟,三人共誓:“……同心協力,救危扶困;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關羽在此後終其一生的行為中,恪守了這個誓詞,從未動搖、背叛。他身陷曹營以後,盡管曹操對他拜將封侯,送金送銀,贈袍贈馬,卻動搖不了他對劉備的思念之情,一片忠心,總想著要回到劉備那裏去。最能說明他心情的莫過於曹操贈給他錦袍,他受之後卻穿於舊袍之下,並公開申明:“……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麵,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在得到千裏駒赤兔馬之後,他在回答曹操“何賤人而貴畜耶”的質問時,又明白地說:“吾知此馬日行千裏,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麵矣。”從而,使曹操都為之感歎:“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