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關羽崇拜透視(1)(1 / 3)

一 名將、文學藝術典型、神

中國有曆史以來,對曆史人物關羽神化之極致,崇拜之盛行,奉祀之廣泛,是找不到第二例的。皇室宮廷,三教寺觀,城鄉家庭,到處有其神主;達官顯宦,宗教信徒,平民百姓,莫不對他頂禮膜拜,影響所及,達於海外。關羽崇拜的這種現象,是非同尋常的,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原因,所以,很值得我們去思考、探究。

——三位一體的偶像

我們在對關羽生平事跡和身後的榮耀情況進行了一番探究之後,便不得不這樣地麵對曆史和現實,即呈現在我們麵前的關羽不是“一個”,而是“三個”。

關羽是一代名將,他位列劉備的五虎上將之首,南征北戰,馳騁沙場,風雲一時,有“威震華夏”的卓著戰績,“忠義仁智”的顯赫聲名。

關羽是一個文學藝術典型,在平話、小說、戲劇、詩詞、民間文學……中被塑造成一個既是曆史的,又不是曆史的個性顯明、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各種文學藝術勾畫的綜合典型;取得了為“婦孺所稱”的強烈社會效應。

關羽是一位被世人尊奉的神,他被多種教派、統治階級、平民百姓所崇敬;既高高在天上,又時時在人間,“廟祀遍天下”、“崇祀曆千年”,享受著綿綿不斷的人間香火,成為信徒心目中的“全國之神”——華夏第一神。

這三個關羽,乍看起來是“三個”,分別屬於曆史,屬於文學藝術,屬於神;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又不是完全獨立、割裂開來的;而是有所聯係,相互依存的;從而又達到了“三合一”。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的這句名詩,道盡人間滄桑,多少風雲一時的人物被湮沒在滔滔不息的曆史長河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在世人的記憶中悄悄地淡化、消失。然而,關羽卻不同於一般。“三個”關羽形象,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滲透著,粘化著,擴大著;於是,集曆史的關羽、文學藝術典型的關羽,神化的關羽為一體的“複合”了的關羽便出現了;成為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芸芸眾生崇拜的偶像,長盛不衰。時至今日,關羽還有著廣泛的影響,關羽文化的波及麵也是相當廣闊的。

二 關羽及其文化的社會影響

關羽既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偶像,他及其文化必然會產生社會影響。從以下幾個方麵,可以看出其影響所及的範疇。

精神方麵。關羽有一種無形的感召力。古往今來,民間眾多的江湖組織,都以“桃園三結義”為榜樣,在他們建立組織之初,就聚眾在關帝廟裏的關羽像前焚香立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不僅是江湖組織結社的一種模式,也成為其精神支柱。

非但江湖組織如此崇拜關羽,就是封建時代眾多的農民起義組織,也拜祭關羽,以關羽為榜樣。如太平天國在其《天情道理書》中就公開倡言:“掃滅世間妖百萬,英雄勝比漢關張。”

為什麼民間江湖組織以及起義的農民造反組織要拜祭關羽呢?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以關羽的忠義精神為支柱,團結組織(隊伍)內部,上下一心,共同奮鬥。

二是以關羽的勇武氣概為榜樣,鼓舞士氣,增強鬥誌,頑強拚搏,實現奮鬥目標。三是以關羽為神靈,祈求保護,逢凶化吉,轉危為安,直到最後勝利。

從大的方麵看,忠義精神,對無論是居住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華夏兒女,還是寓居於海外異鄉的炎黃子孫,都具有一種聚集力、凝固力。過去,曾有人形容中國人是一盤散沙。但是,曆史發展證明,在遇到異族侵略,民族危亡,國難當頭的時候,中國人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的精神,是異乎尋常的。在這種民族精神的大旗下,中華兒女趨同認識,團結鬥爭,努力拚搏,不怕犧牲,為國保民。在這種民族精神中,是融合有忠義精神的。因為忠義思想一代又一代潛流在中華兒女的血液中,總是要表露出來的。於右任先生說:“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其主旨意思,大概就在於此吧。

道德風尚方麵。社會道德風尚的淨化、純潔,需要長期的教育、導引;但是,也需要強力去約束、規範。關羽這個偶像,在社會道德風尚淨化方麵,也具有一種無形的威懾力。在他的神靈麵前,芸芸眾生會有一種畏懼感,從而會促使一些人自我去克服邪惡意念。在香港就有過這樣一種風尚:

按照香港自古以來的風俗,民間遇到錢財糾紛,口舌是非,冤仇曲直,例來不願驚動官府,雙方事主來到文武廟,焚黃表,斬雞頭,對天盟誓:“關聖帝君在上,小民受人欺負,蒙辱含冤,如有妄言偽語,有如此雞,身首異處!”這是香港人最隆重的起誓取信的儀式,世世代代都是這樣的,連港府的法院都允許。本來,英國人審案要讓原告、被告手按《聖經》起誓的,但這種方法對華人並沒有什麼約束力,倒不如斬雞頭,華人在關公麵前沒有敢發假誓的,比《聖經》還有權威。所以遇到疑案,法院便要他們到文武廟來斬雞頭,案子輕易就斷了。這種風俗一直沿續到本世紀初呢!

關羽具有的無形威懾力,使當事人懷有一種莫可名狀的敬畏心態,使其不敢妄語偽飾,對淨化社會道德風尚方麵,產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