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走向神壇的關羽(5)(1 / 3)

結義園。即按“桃園三結義”故事構築的,在主廟的南邊;與主廟僅一條馬路之隔。園門口有結義園木牌坊,園內建有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並有劉備、關羽、張飛三結義石刻像碑。結義園與主廟相比較,她的建築相對來說顯得簡陋、遜色。這可能是考慮到她在這裏整體布局中處於從屬地位,不宜大肆“渲染”,倍加“輝煌”,以免造成喧賓奪主之勢。

在結義園與主廟間的人行大道東邊,聳立著一座構築宏偉的“萬代瞻仰”石牌坊;西邊是一座結構精巧的“威震華夏”木牌坊。

關帝廟的主廟可分為三進。

一進,是前院。由端門、雉門、部將祠、崇聖祠、鍾樓、追風伯祠、胡公祠、鼓樓等組成。端門亦稱山門,上邊是由高、中、低三層單簷歇山頂,五踩鬥拱構成;下邊開一個大門,兩側開二小門。整體建築給人以端莊古樸,氣勢肅然之感。從這裏走進去以後,便是雉門,也叫大門。大門的東邊是文經門,西邊是武緯門,三門儼然形成一體。此外,在東部還建有部將祠、崇聖祠、鍾樓。其中的部將祠供奉的是追隨關羽多年,誓與生死的部將周倉、王甫、趙累,亦名三賢祠。在西部建築有追風伯祠、胡公祠、鼓樓。其中,追風伯祠供奉的是關羽生前的坐騎赤兔馬,被明代萬曆皇帝封為“追風伯”。胡公祠供奉的是關羽的恩師和嶽父胡老先生。

進入大門後,便是樂樓,也稱戲樓,上邊懸掛著一塊“全部春秋”的牌匾,大概是喻意關羽一生都在體行著春秋大義!

二進,是前朝,由午門、禦書樓、崇寧殿組成。

午門在前,麵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有青石欄圍繞。門內兩側原有周倉、廖化的塑像,由於戰亂毀壞。後來,被用畫像補繪在門內兩側的牆壁上,同時還繪有關羽生平事跡圖。午門東麵是精忠貫日木牌坊,西邊是“大義參天”木牌坊。由午門前行,穿過“山海鍾靈”牌坊,便是禦書樓。禦書樓原名八卦樓。清乾隆二十七年(1726年),為紀念清聖祖康熙皇帝為關廟親題匾額“義炳乾坤”,而改八卦樓為禦書樓。此樓麵闊、進深各三間,周圍環繞石雕欄杆,兩層,三簷,歇山頂,前有歇山頂包廈,後為卷棚包廈;整體構築複雜,雕刻華麗。出禦書樓便是崇寧殿,殿前兩傍分別矗立著鐵人、鐵塔、鐵獅子、鐵旗杆。此外,東西還有兩個亭子,東麵是碑亭,西麵是鍾亭。

崇寧殿是關帝廟中的主殿,周繞青石欄杆,殿前寬敞的平台上有一張紫銅供桌,一座青銅大香爐,一對大鐵鶴。殿的周圍有26根粗大的石柱,上邊雕刻有姿態各異的蟠龍。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上下均施五踩鬥拱。麵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圍有廊二十二間。殿內有關羽塑像,頭戴王冠,身穿龍袍,儼然帝王模樣。塑像上方掛有清朝康熙皇帝親書的“義炳乾坤”巨匾。而在殿前門上,則懸掛著清乾隆皇帝手書的“神勇”牌匾和鹹豐皇帝書寫的“萬世人極”的牌匾。這幾位清代皇帝用他們手中的筆墨對關羽做出了崇高的評價。

三進,是後宮。由寢宮殿、刀樓、印樓、春秋樓組成。

由崇寧殿後跨過一個小門,便是後宮。這裏據記載建有寢宮,東西還有配廂,內裏塑有關羽夫人像以及其子關平、關興的夫人像。解放戰爭時期被蔣軍燒毀,現在,改建為小型花園,有一座“氣肅千秋”木牌坊。坊後,東邊建有印樓,西邊建有刀樓;最後邊便是春秋樓了。

春秋樓又名麟經閣。是一座兩層三簷歇山頂式建築。第二層用吊柱26根伸出平座,支撐著上麵的整體建築,而下麵卻懸空著,不接觸任何物件。這一建築形式被建築學家譽為構思巧妙、合理的“懸空柱”,在我國傳統建築中是極為少見的。春秋樓內麵闊五間,進深四間,周圍有二十二間。沿樓內階梯登上二樓。樓內暖閣中有關羽夜讀《春秋》塑像,形象逼真生動。壁上懸掛有一幅楹聯:

北鬥在當頭,簾泊開時應掛鬥;

南山來對麵,春秋閱罷且看山。

春秋樓的四周有108個窗扇,據說是代表山西省所轄的108縣。

在關帝廟內現在還保存曆代遺留的石刻碑23通,題詩、題廟60餘幅;它們從不同的視角記敘了關廟重建、擴建的曆史變遷過程,以及對關羽一生功業的評說。

在關帝廟的東邊還有崇寧宮,早先居住有道士。解放前,有附屬八大宮,即:內宮、新成宮、永清宮、紫陽宮、萬清宮、衍清宮、四聖宮、萬壽宮,有道士22人,專司關帝廟內香火、祭祀。解放後,所有道士均還俗,崇寧宮改建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