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走向神壇的關羽(5)(2 / 3)

在運城市西南20餘裏的常平村,有關羽祖祠,也稱常平關帝廟或關帝家廟;據說是在關羽故居的基礎上建立的。南麵中條,背靠鹽池;西距解州城也僅20裏。

常平關帝廟創建的年代說法也不一。有一種說法是在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由村人在關羽父母投井身死的井上建了一座塔,稱塔墓,此塔墓就在關羽祖居院裏,這可能是建關氏家廟之最早的動作。另有一種說法是創建於隋代,與解州關廟在同一時期。由於缺乏文字記載,無法確定具體時代。

常平關帝廟從草創之後,曆經各代都經過修繕、擴建工程,據有文字記載的就達16次之多。因此,關帝家廟的規模也就相當可觀了。總占地麵積達13320平方米。廟的整體布局,也是依照“前朝後宮”的宮廷式的建築規範。廟前有三座牌坊。中為石雕構築的石牌坊,上刻“關王故裏”四個大字,東西兩麵各有一座木牌坊,分別書有“秀毓中條”、“靈鍾鹺海”大字。此外,還有鍾樓、鼓樓對峙兩旁;特別奇怪的是兩旁各鑄一個鐵人手牽獅子把門,而鐵人形象頗似胡人。據說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在這裏進行過土木工程。是否是那時的遺物,有待於鑒定。

常平關帝廟的主體建築,也是有序地建造在一條中軸線上。進入山門,便是午門和獻殿,其後是關帝殿(亦名崇寧殿),內有關帝塑像,也是王冠龍袍,一副帝王之尊容。殿前兩廂都有配殿,分別塑有關羽的兩個兒子關平、關興像。再後是娘娘殿,塑有關羽夫人像,鳳冠霞帔,也是一副富貴形態。最後是聖祖殿,內裏塑有關羽始祖忠諫公(關龍逄)及曾祖光昭公、祖父裕昌公、父親成忠公的像;而且,還塑有其曾祖母、祖母、母親三座夫人像。這是很少見的現象。可能是因為這裏是“關帝家廟”,構築者想到了關氏家族中三代婦女,對養育這一位聖人功也不可沒,在塑造男子像時也塑造了婦女像,表現了某種意義上男女平等的意願。

塔墓在廟前午門東南側,是一座八角形七級的磚築塔。塔下有井。據說,關羽殺死呂熊出逃後,其父母就投身此井自溺身亡。而且,其父母的遺骸沉沒井內,始終沒有打撈上來予以掩葬;所以稱為塔墓。

常平關帝廟內現尚保存有曆代石刻22通,是有價值的文史資料。

距常平關帝家廟10裏餘的中條山上有石磐溝,山坡上有關氏祖塋。關羽的曾祖父母、祖父母都安葬在這裏。墓地上有前代建築的獻廳、祭台等殘存遺跡,還有一通保存完好的石碑,上邊鐫有一行楷書大字:“漢壽亭侯關公祖考石磐公之墓”。碑上,既未刻立碑人姓名,也無立石年月。對關氏祖塋既有人肯定不疑,也有人懷疑其真實性。

神州大地上眾多的關廟建築,解州恢弘的關帝廟以及常平不同一般的關氏家廟,使我們看到了一代名將關羽在身後一千七百多年漫長曆史過程中,所得到的非凡的榮耀,誠可以說是“名垂千古”、“光祖耀宗”了!

五 隆重的祭祀活動

由於關羽身後聲名日崇,地位益隆,因此,對他的祭祀活動也就被重視起來,與祭祀文宣王孔子一樣,既規範又隆重。僅以清代確定的祭祀規格,禮儀形式為例,就可看出一斑。

清代規定:

關聖大帝廟,府、廳、州、縣歲以春秋仲月(即春季2月、秋季8月)致祭,又五月十三日(按:傳說此日為關羽生日)特祭。祭時並祭三代。其解州廟及祖墓亦同日祭。

祭儀。致齋二日。祭前一日,有司飭廟祝潔掃殿庭內外,奉祝版,)(音示·視也)割牲,如壇祭儀。備器,陳牛一、羊一、豕一、登一、二、簠(音府·青銅食器)、簋(音鬼、青銅或陶製食器)各二、籩(音邊·竹製禮器)、豆(陶製、木製或銅製食器)各十,爐一、鐙一、帛一、香盤一、尊(酒器)一、爵(酒器)三。牲陳於俎(音祖·祭器),帛實於篚(音匪·竹器),尊實酒,冪(音密、罩)勺具。祭日五鼓,承祭官朝服詣廟,讚禮郎二人引由廟左門入,武官由右門入。至階東盥(音貫·洗手)手畢,詣拜位前立。陪祭官鹹詣拜位,序立。典儀讚,樂、舞生登歌,執事官各共乃職。舞六佾(音衣·行列。六佾,即用36人組成的歌舞行列。)進;讚禮郎讚,就位,讚迎神,讚舉迎神樂,奏格平之章。樂作。讚禮郎讚,就上香位,引承祭官升東階,入殿左門,就香案前立。讚上香。司香跪奉香,承祭官上炷香,三上瓣香,畢,讚複位。引承祭官複位立。讚跪、叩,興(即起)。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興,樂止。典儀讚奠帛爵,行初獻禮,奏翊平之章,舞幹戚之舞。有司揭尊+,勺挹酒實爵。樂作。讚禮郎引承祭官升東階,讚詣神位前,讚跪,承祭官跪,行一叩禮。司帛奉篚,司爵奉爵,各進至神位前。司帛跪奠篚於案,三叩,興。司爵立獻爵於案中,各退。司祝詣祝案前跪,三叩,興。奉祝版跪案左,樂暫止。讚禮郎讚,跪,承祭官跪。讚讀祝,司祝讀祝(祝文)。讀畢,興。以祝版跪安於神案,叩如初,興,退。讚禮郎讚,叩,興,承祭官行三叩禮,興。典儀讚,行亞獻禮。奏恢平之章,舞同初獻。樂作,司爵獻爵於左,如初獻儀。典儀讚,行終獻禮。奏靖平之章,舞同亞獻。樂作,司爵獻爵於右,如亞獻儀。樂止,舞退。典儀讚,飲福(指祭祀用酒)受胙(音作·祭祀用肉)。讚禮郎讚,詣受福胙位。行承祭官至殿中拜位立。奉福胙二人,自東案奉福胙至神位前,拱舉;接福胙二人,自西案進豆於左。讚禮郎讚,跪。承祭官跪。讚,飲福酒。右一人跪進福酒。承祭官受爵拱舉,以授於左,接以興。次受胙,如飲福之儀。讚,叩,興。承祭官三叩,興。讚,複位,行承祭官退,降階複位。讚,跪,叩,興。承祭官、陪祭官均行三跪九叩禮。典儀讚,徹饌(音撰·食物),奏彝平之章。樂作,有司徹饌,樂止。讚,送神,奏康平之章。樂作,讚禮郎讚、跪、叩、興。承祭官、陪祭官均行三跪九叩禮。興。樂止。典儀讚,奉祝帛饌,送燎。有司奉祝帛香饌,以次送燎如儀。承祭官避立拜位西旁,俟(音四·等待)過,複位。樂作,讚,望。讚禮郎引承祭官詣燎位望燎。禮畢,樂止。承祭官及執事官皆退。同日祭後殿,正中奉三代神位,南向,位各異案。每案羊一、豕一、二、簠、簋各二,籩、豆各八、爐一、鐙二。殿中設案,少西北向,供祝板。東西各設一案,分陳禮神製帛三、香盤三、爵九、尊三、俎、篚、幕、勺具。設洗於後垣門內甬道東。承祭官位殿簷下正中,司祝、司香、司帛、司爵、典儀、常燎各以其職為位,如常儀。承祭官由前左門入後垣中門,盥手畢,升階就位,迎神,引詣正位前,上香,畢,以次詣左右位前,上香,複位,行三跪九叩禮。初獻,讀祝如儀。凡儀節,均與前殿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