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走向神壇的關羽(4)(2 / 3)

在中國內地,到底有多少關廟?現在還沒有見到精確的統計數字。但就筆者所知,關廟不僅遍布漢族居住地區,而且在邊遠的少數民族居住地區也建有關廟。

最早的關廟建造在何處?有兩種傳說。

一種傳說是,關羽死後,蜀漢皇帝劉備為了給他報仇,便親率大軍東征孫權,他在進軍途中,曾經親自到當陽關羽的亡命之地拜祭,並在當陽玉泉山為關羽建造了武烈廟。現在,這個武烈廟已經不存在。

另一種傳說是,劉備在白帝城亡故後,諸葛亮輔佐阿鬥作蜀漢皇帝,他曾南征孟獲,在此期間,他於夷族之鄉,即現今的雲南省,建造了關廟。當代人李純君先生有一篇文章談到了這個傳說;並且說,至抗日戰爭時期,關廟依然矗立在當地。

李純君有《孔明建關廟於孟獲鄉》一文,刊於中華民國五十年(1961年)《龍岡秋季刊》二九頁。略謂:據傳孔明於三擒孟獲時,使趙雲、魏延與孟氏族人最有力之孟龍、孟虎較重武器;為趙、魏勝之。孔明反置酒為之壓驚,並令其導往黑泉,知有毒,令封閉之;而在黑泉上麵建關侯廟。廟塑關公父子及周倉三泥像,並定以永昌縣(在雲南)縣宰為主祭官,撥大量公田為廟產。並將關侯一生大事,勒石為碑以示邊民,該廟自漢至今猶嶄然矗立於原地,廟貌莊嚴如故;蓋曆代帝王均有重修也。戰時,我遠征軍赴緬甸配合盟軍作戰,道出保山縣(在雲南省。漢時的永昌舊址即在保山縣),經過金錕村及諸葛營各地,得瞻此一間最古老之關侯廟。當年,諸葛亮在“三擒孟獲”(《三國演義》寫為“七擒孟獲”)的少數民族地區建立關侯廟,大概是想以關大將軍的神威震懾“蠻主”,並以他的忠義精神教化夷族,以達到使這些少數民族永遠臣服於蜀漢的目的,符合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南撫夷越”的戰略思想。

諸葛亮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關廟正史沒有記載。但是,從上述文章的介紹來看,極可能是事實。因為,關羽生前沒有到過那個地方,隻有諸葛亮帶兵去征戰過。那裏也有諸葛亮祠,可能是少數民族或後人建築以垂念他。在諸葛亮征討孟獲後,要挑一個蜀國大將“震懾”夷族,關羽是最理想的人選。當時他已過世,比其他大將名望都高;為他建祠是可能的。而且,當地有關廟是事實。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1586年-1641年)曾到雲南永昌一帶遊曆過,在他寫的《滇遊日記》中曾多處提到關廟。

梁之南,居廬亦盛,有關帝廟東南向,是為大屯。瑤複上西崖,其南一峰高聳,憑空揖瀑,是為龍光台,上建關帝殿。回盼久之,複下西崖。而且,徐霞客還多次提到諸葛亮。

其西寶蓋山穹立甚高,東下而度一脊,其南北甚狹,度而東,鋪為平頂,即太保山之頂也。……舊武侯祠在諸葛營,今移於此頂。瑐瑦五裏,過神濟橋。其南居廬連亙,是為諸葛營,諸葛之祠在焉。瑐瑧這一方麵足以說明,在明代或明代以前,那裏的關廟就已經有了,而且不止一處;說它始建於諸葛亮時,也有可能。另一方麵也說明,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遠征軍途經這裏出國時曾看到過關廟和諸葛營遺址,不是虛妄之說。如果劉備在世時在玉泉山為關羽建武烈廟,或者諸葛亮在世時於此“夷鄉”建立關廟之說能夠成立,那麼,這兩地的關廟就是我國最早的關廟建築了,比隋代在湖北當陽玉泉山建築的關廟要早三個多世紀。

還有一個傳說,關羽在生前鎮守荊州時,由於聲名卓著,受到當地人士的敬重,因此,曾為他建立了生祠,並塑了像。1932年在廣州一家報紙上曾刊載過一張關羽塑像照片,據照片提供人說:照片中的塑像,就是荊州關羽生祠中的塑像。但是,由於沒有其他任何記載和實物(遺址)佐證——筆者1993年在荊州實進考察時也就關羽生祠的題進行過一些調查,也不得要領——這一說法的可靠性是值得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