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民國政府成立後,北平市政府於1911年把市屬最大一個新型監獄建在了宣武門外,那一片地域原名叫做“半步橋”。這實在太有意思了,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人和鬼、地獄和天堂之間往往隻差半步。
這座產生上述地名的橋,位於宣外原第一監獄西北角,它可算是北京曆史上最短的一座“橋”了。但它有名無實,根本沒橋可觀。說起“半步橋”的由來,如今健在的老北京也很難說出個子醜寅卯。經走訪過一些當地老人,有的說半步橋是建在西河溝,有的說是建在附近樓區內。至於建橋的材料,有的說是用兩塊條石搭起,有的說是用一塊木板鋪就的。它對於年輕人來說,似乎沒有存在的必要,因他們年輕力壯,抬腿一蹦就過去了。但對於老弱病殘來說,若沒有它,大小車輛就過不去溝。不管怎樣,這座橋很小是毋庸置疑的,故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半步橋”。可以肯定地說,它是北京乃至世界上最小的橋了。試問,哪裏還有比“半步”更小的橋?當時這一帶大小河溝較多,橋梁自然也不會少,但唯一留下名字的就是這個“半步橋”,可見這個名字起得好,不俗氣。那麼,半步橋之名又是從何而來呢?
新中國成立前,半步橋是史姓、郭姓等幾戶人家的一片菜地。在這片菜地中間,有史家一口大水井(今半步橋胡同甲5號院內),井上四把轆轤供菜地澆水使用。而打上來的水便順著水溝向南流入菜地,在這條水溝上,當時放有一塊便於行人登踏的石碑,而這塊石碑就是人們所稱的“半步橋”。其來源說法有二:一是此“橋”短,幾乎用不了一大步就能一邁而過,故名“半步橋”。二是據當地一位85歲老人講,人走路以左右各一步合為一步,隻走左一步或隻走右一步隻能算做半步。此“橋”半步而過,故名“半步橋”。
《北京晚報》曾載:“半步橋原是京師第一監獄北麵一條陰溝上的幾塊石板。因戴腳鐐的犯人隻能半步而行又常從此通過,所以才得名‘半步橋’。”此說不確。查半步橋之名,早在清光緒十一年順天府誌上就有記載:“裏仁街,在右安門東北,距盆兒胡同一裏許。北有寶塔寺,今圮。迤西曰半步橋,井二。”而第一監獄的建成是1911年。這樣看來,半步橋地名的出現,最少也早於第一監獄建成於26年前。由此,把半步橋地名的由來,說成是與第一監獄戴腳鐐的犯人有關,這種說法顯然不能成立。
王占發先生曾在《半步橋今昔》一文中描述了半步橋近半個世紀以來滄桑巨變的曆史:20世紀“50年代初,剛剛記事的我隨著父母從河北老家來到北京,就落腳在半步橋一帶。那時,半步橋人煙稀少,地境荒涼,到處是野草荒塚和葦塘溝汊。父母在此買了一塊地,自己打坯,蓋了兩間土坯房,安下了家。那時,全家人靠父親織土布過活,過著半饑半飽的日子。漸漸地,從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遷徙而來的人們陸續擁進半步橋。他們靠自己手藝或力氣養家糊口,捏麵人的,變戲法的,蹬三輪的,焊洋鐵壺的,修桌椅板凳的……他們或推車挑擔,或背筐提籃,來來往往的,使半步橋熱鬧起來。那時半步橋的百姓幾乎都住著清一色的土坯房,雖生活拮據,但你幫我、我幫你,相處倒也融洽。60年代中期,國民經濟剛剛好轉,政府就在半步橋一帶籌建新房。人們自建的土坯房被拆掉,統一蓋起一排排整齊的青磚大瓦房。這與岌岌可危的土坯房相比,無疑是鳥槍換炮了。可是,這房一住就是30年,我和弟妹們一天天地瘋長,可房子卻依然故我、一成不變。無奈之下,就學著人家的做法將房子前邊蹬了後頭踹,巴掌大的地方都蓋上了小屋,使排房麵目全非,成了亂七八糟的一大片。人們出門得低頭彎腰側著身,稍不留神就碰頭。自行車院裏沒地兒擱,就狠狠心扔在街上,愛丟不丟。從80年代開始,特別是在世紀之交,半步橋迎來了房改春風,人們都在翹首以待,盼著‘老房有喜’。終於,我家和街坊們高高興興地搬進在原址上建起的花園小區,實現了多年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