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北京城剛迎來了建都850周年的喜慶日子,感謝旅遊教育出版社和趙書先生推薦我們參加此書的撰寫,為北京建都致賀。

北京建城已有3000餘年,留下了豐富的掌故故事。這本小書隻是北京掌故的大海中一小捧清水,期望它讓久居京城的人們,能夠有新的發現,了解到北京豐富多彩的曆史,一洗疲憊的身心,消除緊張和壓力。

本書在撰寫手法上注意從人文的角度來反映京城的人和物,盡量通俗易懂,深層次地挖掘北京文化的內涵;同時在掌故的選材上特別注意了新穎性,以期能夠讓讀者知道更多的曾經發生在北京這片土地上的故事。本書盡量不去選用人們廣為熟知的掌故,即使是人們熟知的人和物,也選用新的故事,或從新的角度來揭示。

北京掌故可以說是北京文化豐富內涵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作者常林在北京市文化局係統內工作,曾多次有幸聽到降鞏民局長關於如何建設北京大文化的前瞻性論述,很受啟發,對此書的撰寫教益很多,本書的完成也算是對挖掘北京深層次文化內涵所做的一個小小貢獻吧!本書的撰寫還得到了北京市文化局馮守仁巡視員、社會文化處阮蘭玉處長的指導,借此機會表示我們衷心的感謝!

本書從收集資料到撰寫提綱、開始動筆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10年前我們就合作出版過《北京的會館》一書,多年的友誼為我們的再次成功合作奠定了基礎。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們得到了眾多朋友的幫助,特別是在實地勘察過程中,很多相識的、不相識的朋友熱情指導,帶路考察,提供照片和資料,得使此書順利完成。白鶴群先生的學生、北京鬆下控製裝置有限公司攝影師張穎拍攝的照片也使本書增色不少,絕大多數照片是第一次發表,也從新的角度反映了北京的古老文化。

在此書出版之際,我們特別向北京市旅遊局局長於長江先生,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趙書先生,原北京市地名辦公室王海岐主任,海澱區前政協主席、副區長張寶章先生,《北京文物報》主編胡玉遠先生,白雲觀李宇林道長,香山團城演武廳謝小敏先生,北京鳳凰嶺自然風景公園劉少國先生、於慶芳女士,香山正黃旗香麓園訾貴江先生,通縣燃燈塔管理所謝先生等致以謝意,他們對本書的撰寫給予了熱情的幫助。

“重複就是失敗”,我們記住了前人的教誨。最近一段時間,寫北京,寫老北京,寫地方史地民俗與文化的文章、出版物甚多,其中不乏雷同。為此,另創新意便是我們探討、研究、撰寫的一大課題。好在我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都是滿族,祖上十多代居住、生活在北京,家傳身教而來的北京掌故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撰寫本書的過程就是我們學習、遵循已故文人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論述的“凡大事業、大學問者之三境界”的過程。剛接到撰寫任務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在撰寫的過程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在本書出版時:“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最後還要感謝編委會的同仁們,是他們對文章的整體風格多次提出寶貴意見,才使得此書早日出版。

常林白鶴群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