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橋,在豐台鎮東、右安門外南5公裏處,位於豐台區花鄉草橋村,為馬草河水係上一古橋,經專家鑒定為清代建築。2002年,橋在馬草河治理工程中被發現。2003年,被公布為豐台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帝京景物略》等古籍記載:“右安門外南十裏草橋,方十裏,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為業。”由此可知,當時的草橋以及豐台一帶土地肥沃、泉多水便,很適宜種植鮮花,所以有很多人養花種花,以此為業。明清時期,這裏的鮮花業已達到興盛高潮,享有京城花鄉的美譽。
另據資料記載,每逢春季,豐台至草橋一帶鮮花盛開,品種繁多,奇花競放,尤其以素有“京城名花甲天下”的芍藥花最為燦爛。到處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京城中文人墨客、學士名流等都趁著春暖花開時紛紛到草橋賞花遊覽,他們吟詩作畫,抒發情懷,以優美的詩意描述當時生動景象,令人陶醉。
豐台養花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蒙古民族進入北京以後,一些大臣們在豐台一帶營造園林別墅,種花養草。為了滿足貴族大臣們的需要,當時已有人賣花,在鄰近豐台的下斜街(今宣武醫院一帶)形成了花市。明崇禎時的《帝京景物略》一書寫道:“都人賣花擔,每辰千百,散入都門。”寥寥數字,勾畫出清晨右安門道上花農挑擔進城絡繹不絕的繁華景象。
每年10月的豐台牡丹花,則是進宮貢品。據《順天府誌》和《帝京景物略》記載,當時城南豐台、草橋一帶,有18個村以種花為業,其中排林村種牡丹最著。“右安門外草橋,其北土近朱,居人以種花為業,冬則溫火暄之,十月中旬,牡丹已進禦矣。”利用促成栽培技術,初冬即可使牡丹開花,進禦皇宮。
豐台花卉以芍藥聞名於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芍藥猶婥約也”,說明芍藥是根據她的美麗的外貌得名的。當時豐台黃土崗、樊家村、草橋等18個村落都種芍藥,4月是芍藥開花季節,田野間燦如錦繡,賞花的人摩肩接踵。“四月清和芍藥開,千紅萬紫簇豐台。相逢俱是看花客,日暮笙歌夾道回。”(清人竹枝詞)說明賞花人擁擠的情況。當時賣花姑娘遍及全城,一天能賣出萬餘枝芍藥。李慈銘寫詩:“紅藥豐台盡入城,滿街喧聽賣花聲。”
茉莉花,也是豐台大量栽培的花卉。這種最初來自中亞細亞的花卉卻在豐台紮下了根,大量用作盆栽觀賞或打扮婦女的頭飾,更主要的是用於窨製茶葉。茶是清朝宮廷喜愛的飲料。新中國成立後,花鄉曾最多每天能供應1000公斤茉莉花,用於窨茶。
改革開放後,原黃土崗公社正式更名“花鄉”。大量新鮮花卉湧入城市,滿足人民的需要。每逢重大節日,花鄉提供的花卉裝點了天安門廣場,也扮靚了全城的街容巷貌。每當徜徉在鮮花中間,麵對著姹紫嫣紅的萬般景色,人們不能不感到一陣陣溫馨與幸福,因而更加引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今日豐台花更香。人們的生活中不能沒有花,愛花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也是一種高尚情操的體現。
北京最著名的五座泰山神廟,亦稱碧霞元君廟,分別為東頂、西頂、南頂、北頂、中頂。中頂就在右安門外十裏草橋,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民國時又重修。現存山門、大殿以及石獅、張玉書篆額、史夔撰文石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