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紂王改曆鑄鼎,朝歌百業興盛(1)(3 / 3)

年:

太陽從冬至到夏至溫涼寒暑嬗變一次為一祀。(即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為一年,殷人稱年叫祀或歲。)

季:

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每季分三個月,一年共十二個月。改祖甲時代,閏月置於十二月之後的曆法。閏年有十三個月之稱,而置於月中。

例如,閏九月,仍稱九月。

月:

以太陰月的圓缺一次為一月。每月十天為一旬。月又分大小:大月三十臼,小月二十九日。

日:

以一晝一夜為一日,用於支記日法,依據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十天幹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十二地支相配,按其順序記日,從1到60日,每一日都有固定的稱呼。依次為:

1日稱甲子曰。2日稱乙醜日。3日稱丙寅曰。

4日稱丁卯日。5日稱戊辰日。6日稱己巳日。

7日稱庚午日。8日稱辛未日。9日稱壬申日。

10日稱癸酉日。11日稱甲戌日。12日稱乙亥日。

13日稱丙子日。14日稱丁醜日。15日稱戊寅日。

16日稱乙卯日。17日稱庚辰日。18日稱辛巳日。

19日稱壬午日。20日稱癸未日。21曰稱甲申日。

22日稱乙酉曰。23日稱丙戌日。24日稱丁亥曰。

25日稱戊子日。26日稱己醜日。27日稱庚寅日。

28日稱辛卯日。29日稱壬辰日。30曰稱癸巳日。

31日稱甲午日。32日稱乙未日。33日稱丙申日。

34日稱丁酉日。35日稱戊戌日。36日稱己亥日。

37日稱庚子日。38日稱辛醜日。39日稱壬寅日。

40日稱癸卯日。41日稱甲辰日。42日稱乙巳日。

43日稱丙午日。44曰稱丁未日。45日稱戊申日。

46日稱己酉日。47日稱庚戌日。48日稱辛亥日。

49日稱壬子日。50日稱癸醜日。51日稱甲寅日。

52日稱乙卯日。53日稱丙辰日。54日稱丁巳日。

55目稱戊午日。56日稱己未日。57日稱庚申日。

58日稱辛酉日。59日稱壬戌日。60日稱癸亥日。

從第61日起,則再從甲子開始,計日,以此反複循環,以至無窮。

每日分十二個時辰,用地支記時。子時稱夜半。醜時稱雞鳴。寅時稱平旦或大采。卯時稱明或日出。辰時稱大食。巳時稱隅中。午時稱中日。未時稱呋或昃。巾時稱小食或晡時。酉時稱日入。戌時稱夕,小采或黃昏。亥時稱人定。

紂王看罷大悅,說:“傳朕旨意,從即日起,改夏曆為殷曆,通告天下施行。今後上朝卯時點名。(後世上班點名稱點卯,即由此而得)

史官卜出說:“六十甲子幹支不易記誦,可製成表記傳誦。”

紂王說:“卿言甚善。予一人之刀筆可以記事,取甲骨來,刻幹支表,藏於太廟,以為萬世之功。”

於是紂王親刻幹支表於甲骨之上。那片甲骨三千年以後,在殷墟出土,至今尚存。

紂王鑄鼎

紂王頒行殷曆以後,文武百官卯時上朝議事,按時齊集,仰俯有序。百姓作息有時,各自守時供職。一時,臣民大悅。

這日早朝,聞太師又奏道:“臣前次所陳七事,各有施行。今西伯侯姬昌願獻西岐洛西之地,請廢炮烙之刑,乞君王毀除殿中銅女柱,以慰忠諫之臣,美諸侯之意。”

紂王說:“前次予已準太師所奏,今西伯獻地又請除炮烙,予即準奏。

毀此銅柱另作他用,眾卿可各抒己見,予再定論如何?”

武成王黃飛虎奏道:“啟奏君王,鑄此銅女,所用青銅甚重,依臣所見,可將銅柱砸碎,打造兵器,以充軍需。”

微子說:“用此銅打造禮器、酒器,用來祭祀。一可示君王從此施仁德於天下;二可告慰諫官忠魂,以示平反昭雪之意。”

箕子說:“砸碎銅像,用來打造農具,改進農業生產,可得受年,多得五穀。”

眾官七嘴八舌,各說道理,莫衷一是。

紂王說:“予當初造此銅柱,用青銅八百餘斤。如今毀此刑具,將其熔化,可鑄一大鼎,鼎內寫上‘司毋辛’大字金文,置於殿中,一示予一人從諫如流;二示臣民以仁德;三亦可做鎮國之寶物,眾卿以為如1司?”

文武百官聽了,齊聲附和,說:“君王聰敏過人,所言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