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紂王下殿,走到銅女柱跟前,轉了一圈,從上到下看了一遍,用手拍了幾下,突然發力,將銅女柱推倒。然後命人送到冶煉作坊鑄鼎。文武百官見紂王神力,如此作為,皆歎服不已。
銅女柱運到冶煉作坊,沿途百姓,爭相觀看。百工長命令奴隸砸銅鑄鼎。
當時,一個坩鍋隻能熔銅12.7公斤的銅液。以這個數字計算,重達870斤的大鼎,需要七八十個坩鍋同時熔銅澆鑄,每個坩鍋若配備2至3個奴隸,就得用二百人左右。澆鑄前,先用泥土製成模子,烘幹後便成了陶範。陶範有內範、外範。內外範之間有一定距離。將熔煉的銅液倒入內範與外範之間成形,用幾十塊大小不同的陶範拚成後,再澆鑄成大鼎。其中含銅84.7%,含錫11.64%,含鉛2.29%。錫鉛合計共占14.43%的比例,正好符合《考工紀》所載的鑄鼎標準;這在當時是相當不易的事,難怪殷商的青銅器聞名於世。
澆鑄大鼎,結構複雜,鼎體飾以犍餮花紋,鼎耳上鑄有兩虎相向,張口吞食一個人頭的圖案。鼎耳、鼎身、鼎足分別鑄成,然後澆合一體,鼎高133厘米,鼎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紂王親書“司毋辛”3個大字澆鑄在鼎的內壁,以示誌慶。
這日,冶煉工百長報告,大鼎鑄成。紂王大喜,起駕臨朝,受百官朝拜畢,紂王說:“如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大鼎鑄成,可落於九間大殿中央,以為國寶。”於是傳旨:“安鼎”。
朝歌內外,人山人海,萬民齊觀安鼎盛典。有幾百奴隸,在冶煉工百長的監督下,用滾木運輸,轟隆隆作響,從朝歌城外冶煉作坊到九間大殿,足有十裏之遙,眾人費九牛二虎之力,終於運到,座落在九間大殿中央。
紂王在文武百官的擁簇下,親手揭去蓋鼎的大紅布,用手掌猛擊鼎身,發出悠揚悅耳的清脆之音,傳出九間大殿,在朝歌內外回蕩。
紂王十分高興,開懷大笑,說:“鼎者,盛極也。我大商朝鼎盛安泰,萬世不衰。”
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聽紂王如此一說,歡聲雷動,齊呼:“萬壽無疆!”
紂王所鑄大鼎實為權力的象征,也是財富的標誌。稱為“禮器”或稱“彝器”。周武王姬發滅商以後,“遷鼎於周”。“司毋辛”大鼎幾經輾轉,曆盡滄桑,流傳至今。
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農田裏,被一個農民發現。因為它大得和當地農民喂馬的馬槽差不多,農民從地裏把它挖出來,就起了個名字,叫它“馬槽鼎”。農民想把這個大鼎運走,由於太重,許多人都抬不動。有人提議把它鋸開以後,分塊抬走,據傳說,鋸開的口子,一會兒就彌合成一體了,人們費了好大的勁兒也沒鋸開,隻好又偷偷地把它埋在地下。
當時日本侵略者占據安陽,聽說武官村發現了巨鼎的事,逼迫當地民交出來,結果一無所獲。後來,又張貼告示,願出70萬元收買。結果還是沒人透露消息,日本侵略者始終沒有得到這件國寶。直到1946年,大鼎重見天日,被當地人挖掘出來了。如今,它安放在北曆史物館裏,世人觀瞻。:
“司毋辛”大鼎,標誌著那個燦爛的青銅時代,它是青銅文化的曆史見證!。
百業俱興
農業牛產,在紂王統治時期,已經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分,它是商朝蟻隸製經濟文化賴以發展的基礎。
商族人和黃河下遊的不少氏族部落一樣,在原始社會階段,就開始過上廠以農業定居為主的社會生活。從契開始,商族人進入了父係氏族社會,相土時,商族人實際上已跨入了農業社會。到了成湯的時代,商族人已經在大規模地耕種土地,從事田間耕作了。而上l還有餘力和技術去幫助葛伯耕種土地。
井田製是商朝基本的土地製度。在廣闊的中原上,分布著大片的規整的方塊田地。這種方塊田,就是甲骨卜辭上說的“大田”,也就是“井田”。大田四周都有明顯的阡陌標誌。
紂王占有井田,他掌握著十地的最高所有權。他有權力把土地賞賜給王公貴族。而替他們耕種土地的則是眾人和奴隸。而幫田是當時基本的耕作方式。商田就是集體耕作的意思。三人r辦力,撼耒而耕,這種簡單的協作勞動,在生產工具比較原始的情況下,具有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