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紂王改曆鑄鼎,朝歌百業興盛(1)(2 / 3)

聞太師喝令武士:“將費仲、惡來綁了,推出斬首。”

費仲、惡來齊喊:“君王救命。冤枉。”

紂王心中暗想:“這兩個不識時務的東西,與太師爭鬥,豈不自討苦吃。”紂王不忍見費仲、惡來被斬,於是說:“太師所陳之事,為社稷著想,全部在理,所餘三事待議妥施行。費仲、惡來冒犯參卿,當發有司勘問,罪狀具實,他兩人也不喊冤枉了,那時斬首不遲。”

聞太師見紂王再三讓步,大有誠意敬業之心,自思:“我雖是為國家社稷盡忠,但是使君王難堪,令君懼臣,吾得欺君之罪矣。”想到這裏,聞太師連忙跪在階下,說:“臣之所為,但願四方賓服,百姓安樂,江山穩固。君王聖明,自有裁斷,臣豈敢不從命乎?”

紂王說:“太師請起。費仲惡來交有司勘問。傳予旨意,立即頒行太師所諫七事條陳。”

紂王說罷,起駕回宮,百官散朝,各自歡天喜地,都說:“君王正,天下興,行好事,百姓寧。”

商朝又出現了一個暫時穩定繁榮的政治局麵。

頒行殷曆

紂王自從那日批準施行聞太師所陳七事以後,回宮自思:“聞太師當庭諍諫,雖是詞語激烈,亦不失一片忠心,我若不改弦易轍,朝廷百官不服,百姓怨謗,諸侯反叛,江山不穩,絕不能讓先王六百年基業毀於一旦。憑予一人的智慧足以興邦,憑予一人的武力足以拓疆,況且異己勢力死的死,亡的亡了,予有資格叫臣僚百姓敬仰,予完全可以像先王成湯那樣,做流芳百世的商王。”紂王想了一回,下決心整理朝紀,倍增英雄豪氣,命宮人取酒來,自斟自飲,連飲三大樽,酣然睡去。

第二天,紂王一覺醒來,頓覺神清氣爽,精力充沛,吃過早膳,即命:“起駕臨朝。”

紂王盛服端坐在寶座上,見文武百官陸續上朝,匐匍拜賀,紂王說:“眾卿平身。從今以後,予親理朝政,諸卿按時到朝點卯,不得有誤,違令者斬。”

百官聽了,唯唯諾諾,各就班列,個個沉悶不語。人臣難禦,大抵如此。紂王不臨朝時,人人懈怠,樂得自在,還到處賣乖,總怪紂王荒於朝政,臣子無事可幹,口出怨言。如今朝紀嚴肅,眾官心裏倒不是個滋味了。

紂王說:“眾卿有本奏來,無事散朝。”’

微子出班奏道:“今我商朝沿用夏曆,百官不諧,步調不一,計時不確。古有黃帝曆、顓頊曆,我大邑商朝應有自己的曆法,上應天時,下順民心。不知君王以為如何?”

紂王並非一概排斥諫言的,他是智商很高,精力旺盛,頗有建樹的一代商王。他也想學習成湯、武丁的樣子,做一番被人稱道的事。

紂王聽微子建言十分高興。於是說:“愛卿之言,予早有此意。大邑商朝自先祖成湯革命以來,未革夏曆。根據畜牧業和農業生產的需要,觀察天象四時變化,今已累積了足夠的資料。現在,變革夏曆製定大邑商朝曆法的條件已經具備,史官卜出,司天官般貞聽旨:你二人負責為予造殷曆,不得有誤。”

卜出和般貞領旨以後,不敢怠慢,晝夜觀察天象,記錄了雲、霧、雨、露、霜、雪、雹、晴、晦、風等氣象材料,還仔細觀察了日月星辰的變化,在甲骨上的記錄就有“新星”、“新大星”、“大星”、“大歲”、“鳥星”以及日食、月食等資料。

商代人所說的“新大星”、“新星”就是現代天文學上講的“變星”。因為它平時亮度不強,肉眼很難一見,隻有它運行一定時間時,亮度激增,人們才難得_見,故稱為“新星”。商代人說的“大星”,就是歲星,是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的木星,十分明亮,約12年繞日一周,很容易為人們肉眼所見。“鳥星”是南方七宿的總稱,春分這一天,晝夜相等,古人稱“日中”,《尚書-堯典》上說:“日中星鳥,以殷仲春”。鳥星出現在南天正中時,是春分的標誌。春分,表示氣候變暖,萬物生長發育的時節到了。

商代的曆法,在武丁以前便已初具規模,到祖庚、祖甲、廩幸、康丁時期又有了改進,到紂王時,已發展為係統完整的殷曆了。

卜出和般貞搜集整理了有關資料,準備起草之前,早朝之時,啟奏紂王:“臣等奉旨造曆法,萬事俱備,乞君王明示,以何為序?”

紂王問文武百官,文武百官不知如何說起。紂王想了一會兒,說:“首先製定年,其次製定季、其次製定月,其次製定旬,其次製定日,再其次製定時,最後製定刻。按此次序製好以後,交來予覽。”

卜出和般貞聽紂王一說,頓開茅塞,參考古六曆,改革夏曆,經過365個日出曰落,仰觀天象,畫成符號,終於拿出一份殷曆譜,呈給紂王,紂王仔紐觀看所製定的殷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