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姬昌興邦納賢,紂王淫樂無厭(1)(3 / 3)

這日,姬昌無事,與文武百官說:“今春日融融,百鳥齊鳴。春遊冬狩,古聖王之製也。我欲與眾卿共享山水之樂,一則體察民情,二則訪聘野賢隱士,以效尋芳之歡如何?”

散宜生說:“今春光明媚,政通人和,正應效堯舜與民同樂之事。”

姬昌聞言大悅,傳令:“明日出城遊春。”文武百官分頭準備去了。

次日,南宮適等護衛,散宜生等隨行,陪姬昌出城。

姬呂與西岐文武共賞三春景色,看了一回,走了一程,來到一山,見有圍場,布有天羅地網,許多軍士披堅執銳,手牽獵犬,肩扛鷂鷹,威武雄壯,逼得走獸入地無門,飛鳥上天無路。

姬昌見了,忙問散宜生:“為何設此圍場?”

散宜生在馬上欠身施禮,說:“趁此春遊之際,南宮適將軍派人布此同場,為主公打獵所用,奔突馳騁,以抒胸懷。”

姬昌聽了,嚴肅地說:“此言差矣!古代伏羲皇帝時,有首相風後,進茹毛於伏羲,伏羲說:‘此鮮食者皆百獸之肉,吾人饑而食其肉,渴而飲其血,以為滋養。不知吾欲生,忍令彼死,於心何忍?吾寧食百草之粟而養天年,不食禽獸之肉。’伏羲處在洪荒時代,沒有百穀之美味,尚且不吃禽獸之肉,何況如今五穀豐收,肥甘悅口,何用禽獸之鮮?我等遊樂,禽獸慘遭殺戮,何樂之有?況且,陽春三月,正是萬物生育繁殖之時,殺一是滅百也。

常人尚且不為,我等何行此不仁之事?有損好生之德,速命南將軍撤圍,我等在馬上飲酒行樂。”

南宮適遵命撤去同場,軍士隨後護衛尋芳踏青,逶迤前行,忽見一夥漁人,唱著歌兒走來:憶昔成湯滅桀時。十一征伐自葛始。

光明正大應天人。義旗一舉民樂業。

今經六百有餘年。商祚香煙將歇息。

懸肉為林酒作池。鹿台高築血千尺。

內荒於色廢朝綱,四海嘈雜世不治。

我曹本是滄海客。洗耳不聽亡國詩。

日逐清波放歌聲。夜觀星鬥待天時。

獨釣寒江天地寬。管他南北與東西。

姬昌聽漁人唱罷,對散宜生說:“此歌寓意深長,韻律清奇,非大賢不能作也。”遂命南宮適:“速將作歌賢人引來相見。”

南宮適催馬向前,高聲叫道:“唱歌的!誰是賢人,請出來相見。”

眾漁人見南宮適凶猛,一齊跪下,說:“我等都是閑人,捕魚歸來,無事而歌。”

姬昌來到漁人跟前,問道:“這歌詞可是你等所作?”

漁人說:“這歌詞不是小民所作,離這35裏,有一諳溪,那裏有一個釣魚的老人作此歌唱,我們聽熟了,隨口唱出,如有不妥之詞,不關小人的事。”

姬昌說:“諸位去吧。”

漁人叩頭散去,姬昌在馬上自言自語:“好一個洗耳不聽亡國詩,礓溪一定隱居大賢。”

次子姬發聽父親說話,在馬上問道:“父侯,洗耳不聽亡罔詩怎麼講?”

姬昌說:“這一句乃是唐堯訪舜的典故。昔日堯帝仁德,卻生不肖之子,欲傳位於子,恐天下人失望,就私訪民間賢人,欲行禪讓。有一天,堯來到一個幽靜的山鄉,看見一個人,將葫蘆飄扔在水裏打轉玩,堯便問他:‘明公不用瓢舀水,為何擲瓢在水裏轉玩?’那人笑著說:‘我忘了名利,去了家私,棄了妻子,離了是非,避處深山,怡樂林泉,平生之願足矣。

堯帝聽了大喜,認為此人看破紅塵,忘卻富貴榮華,遠離是非之門,雖仁人不過如此。便說:‘賢人在上,吾非他人,乃是堯帝,今見大賢仁德,欲禪讓帝位於你如何?’那人聽了,也不回話,隻是撩水洗耳朵。這時,有個人牽著牛來飲水,說:‘喂,那位君子,牛來喝水了。’那人隻管洗耳朵也不答話。牽牛人又說:‘你耳朵有多少汙垢,竟洗不完了?’

那人又洗了多時,終於站起來說:剛才堯帝要把帝位禪讓於我,把我耳朵灌汙了,故此多洗了一會兒,耽誤你牛喝水了。’牽牛人聽了,拉著牛便走,洗耳朵的那個人問:‘為什麼不飲牛喝水就走了?,牽牛人說:‘水被你洗髒了,別再汙了我的牛口!’你看,高潔之士竟如此難求。”

姬昌正與眾人講曆史、說典故之時,有一夥打柴的人唱著山歌走來,隻聽他們唱道:鳳非無兮麟非無,但嗟治世有隆汙。

龍興雲兮虎生風,世人慢兮尋賢路。

君不見兮莘野夫,堯舜樂兮舉犁鋤。

成湯遇兮三聘請,懷抱經兮學左徒。

又不見兮傅岩子,蕭蕭笠兮甘寒楚。

老不遇兮高宗訪,霖雨終兮藏版築。

古來賢兮辱後榮。豈待吾兮終山穀。

王侯貴兮本無種,仰天笑兮俟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