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穿透歐債危機的巨牆(3)(2 / 3)

最終默克爾沒有讓人失望,德國將堅持繼續援助希臘,拯救歐元,但是希臘總理放寬期限的要求沒有得到同意。為了安撫德國民眾,默克爾必須做出如此選擇。與此同時,她提出,不能將希臘排除在歐元區之外,更不能讓歐元區解體。她堅持認為,“歐元不隻是一種貨幣,更是一種理念”。

因此,默克爾選擇支持歐洲中央銀行的計劃。同時,她放寬了貸款金額的數量,將其提高到5000億歐元,總的援助金額已經超過德國聯邦政府的年度預算。在隨後進行的歐盟峰會上,針對歐債危機通過了3個相當重要的決策:第一,銀行可以在“適當條件”下,獲得歐洲穩定機製救助基金的直接注資;第二,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和歐洲穩定機製可以更為靈活地使用;第三,歐洲穩定機製歸還資金時,歐元區國家和私人債權人同等看待。而這次之所以能夠達成如此有效的決議,全部得益於默克爾的讓步。之前,默克爾對3項中的第一和第三項都是持絕對的反對態度。

隨著新政策的施行,良好的效果逐漸顯現出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金融市場逐漸穩定。但是銀行和房地產行業仍然沒能擺脫困境。銀行對於金融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為了控製銀行的經濟狀況,歐元區政府首腦們決定建立一個歐元區統一監管機構,直接隸屬於歐洲中央銀行,通過對全歐洲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銀行的有效監控,達到及時對危機做出反應的目的。而這項決議未來真正實施時究竟能否起到有效作用,仍有待驗證。

總體來說,麵對歐債危機,默克爾難得展露出她異常強硬的姿態,堅決要求希臘等國整肅財政,堅決不讓德國為歐元區別國的殘破經濟埋單,但是與此同時又始終保持自己作為幫助者的位置。由於德國在二戰中的曆史,一旦德國開始主宰別國命運,過多幹涉別國發展,就會引來眾人的懷疑,由此會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從結果來看,默克爾對德國位置的把握非常恰當,盡管從實質上來講,德國確實能夠左右希臘等國的整體經濟,但是默克爾並沒有在援助過程中逐漸蠶食別國主權,盡管她對這些國家也抱有相當不滿的情緒。

歐債危機仍在繼續,不安定因素仍然存在,究竟該如何展開進一步的行動,徹底將歐元區從歐債危機中解脫出來,仍然是德國在自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希臘人痛恨、德國人愛戴的默克爾

歐債危機中德國的表現可謂可圈可點,在默克爾的帶領下,對歐元區遇難國家的救助進入了正軌。她施行的嚴厲措施、表現出的強硬姿態都讓人們對她有了新的認識。全球的輿論自然也不會忽略默克爾的精彩表現,對默克爾的肯定與批評、讚揚與貶低充斥著各大媒體,正反兩極的評價昭示著人們對默克爾的複雜情感。

要說世界上最痛恨默克爾的,非希臘人莫屬。由於默克爾提出的苛刻援助政策,希臘人不得不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不得不放棄肆意揮霍的生活習慣,過上了省吃儉用、艱苦樸素的生活。這讓許多希臘人難以接受。

希臘人之所以會養成這樣的享受習慣,主要來源於其對二戰時期的陰影。彼時,軸心國對希臘施以嚴酷的大規模掠奪政策,同盟國對希臘進行封鎖,希臘國內的黑市在政府官員的支持下大行其道,加上基礎設施被嚴重破壞,饑荒徹底爆發。在1941年4月到1942年6月的每一天裏,僅在雅典就至少有300~400人因饑餓死亡。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占領結束。而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之一就有德國。

因此,這場危機之後的希臘人總是害怕再次遭遇饑荒,不管多麼貧窮、多麼困苦,母親們總會不停地為孩子找食物,就算孩子吃飽了,也會讓孩子再多吃點。默克爾無疑讓所有希臘人回憶起曾經的痛苦,希臘媒體幹脆直接稱默克爾為新時期的“希特勒”。

盡管歐洲不少人對默克爾的政策甚為不滿,但是其正在發揮明顯作用這一點也不容否認。因此,現在的人們不再抱怨默克爾的嚴厲政策,轉而開始要求默克爾放寬期限。默克爾在要求各國實行緊縮政策時,很明顯也考慮到各個政策帶來的效果。一旦危機迅速解除,希臘等國很可能不牢記此次教訓,這樣的結果並非默克爾所求。因此,默克爾在政策嚴格程度上的把握非常謹慎。在希臘總理訪德期間,默克爾也考慮過是否需要稍微放鬆,但是鑒於德國民意對援助的不滿,最終她仍堅持原來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