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新階段的外交平衡術(1)(2 / 3)

以西方價值觀為托詞的外交政策

價值觀外交是指將自己國家或者局部地區的價值觀作為製定外交政策的標準和對外交往的準則。從中國的角度來說,西方國家常用的價值觀外交政策就是指他們將在國內宣揚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西方主流價值觀念作為是否與其他國家交往的標準,甚至按照這個標準來評判別的國家的外交。這是一種帶有強烈主觀和個人意識色彩的外交政策。為何要實行這樣的外交政策呢?踐行價值觀外交政策的國家是這樣說的:之所以按照價值觀來決定外交,主要原因是要維護自己國家的價值觀不受影響,而非以經濟或者其他的眼前利益主導外交。

在默克爾看來,上一任總理施羅德的外交政策太過保守,2005年登台,她便對此作出調整,將價值觀外交提到對外交往政策的首位。從這時開始,德國或者說西方的主流價值觀體係——民主、自由以及維護人權等成為德國對外交往的基本準則,這是德國外交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局麵。

2007年10月,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出台了一個有關針對亞洲的外交發展文件,此時開始,默克爾將價值觀政策推行至亞洲。兩個月後,聯盟黨新的綱領出台,其中著重闡述了在國際新形勢下德國推行價值觀外交的重要性,也就是為德國在歐洲乃至國際世界中重要地位的塑造發揮重要力量。

德國與其他國家交往的過程中,處處滲透著默克爾的這一價值觀政策,集中體現在德國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進一步與美國建立友好關係以及對亞洲的外交3個方麵。

首先無論哪個黨派統領德國,都長期致力於推進歐洲國家的大融合,所謂“水漲船高”,德國要想富強,要想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靠山,歐洲的融合對於德國的發展就起到這樣一個作用。因此,默克爾上台後繼續傳承促進歐洲一體化的傳統做法,也將這件事情作為德國對外交往的重中之重。

在默克爾看來,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對歐洲的共同價值觀的普及和認同,因此,她的目標是通過在歐洲推行價值觀外交政策,打造一個為民眾爭取更多民權和公正,以價值觀影響和帶動社會各方麵發展的一體化的歐洲社會。

默克爾這樣考慮的出發點在於,歐洲的不同國家能夠相互融合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在民主與自由方麵達成了共識,同時,這種價值觀也對歐洲一體化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歐盟國家不僅將這種價值觀內化於心,成為民族傳承的一種精神,同時,還將這種觀念外化到社會法律和法規之中;不過,這種觀念還不夠深入,東歐國家還未能夠完全融入一體化之中。因此,默克爾認為繼續在歐洲推行價值觀政策既可行又必要。

默克爾的價值觀政策還體現在重建德國與美國的關係方麵。跨大西洋合作關係商討和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後,德美關係迅速升溫。外界一直認為默克爾的“親美”態度特別明顯,那默克爾在處理與美國的外交時,究竟在考慮什麼?

德國和美國都是以民主和自由自居的西方國家,雖說位於大洋兩岸,但麵對著同樣的地區局勢:中東地區的動蕩不安;和伊斯蘭國家關係的維護;日益糟糕的地球環境;恐怖組織和戰備武器的擴散,等等。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西方國家在國際上占有主動權和導向性的優勢,不過,層出不窮的問題正挑戰著西方國家的權威性。在默克爾看來,要想繼續保證這種權威性和國際社會的秩序,德國和美國有義務聯合起來一同麵對各種挑戰。

另一方麵,默克爾承認美國在國際上的霸主地位,擁護美國在國際社會擔任重要角色,而且美國在軍事安全方麵能夠給予德國等歐盟國家很大的幫助。在她看來,美國的地位不容撼動,這也是在保障西方國家的利益不受損害。

默克爾說,德國和美國雖然在有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是兩國擁有同樣的西方價值觀,所以即使美國的部分外交政策有很大的爭議,建立於共同價值觀這一重要基礎上的合作不會受到影響。因此,與美國建立價值觀之上的交往成為德國外交政策中的另一個重中之重。

默克爾的價值觀交往的第三個集中體現存在於德國與亞洲的外交關係之中。施羅德在位時,將經濟發展作為德國與亞洲合作的基本原則,但是默克爾執政後將這種政策進行調整,並且不止一次強調:經濟發展的合作也要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體係之上,與取得經濟發展相比,自由和民主的觀念更加重要。以價值觀外交為基礎,默克爾頒布了新的對亞洲發展方案。

首先,之前德國與亞洲的發展是以經濟為參考標準的,這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即亞洲國家將經濟放在發展的第一位,而忽視了與人權有關的民主、環境、能源等基本問題。在默克爾看來,此時的亞洲,特別是中國,已經在經濟上達到一定的高度,而中國在價值觀上與西方並不相同。默克爾認為德國在世界範圍內擔負著責任,所以在與中國等亞洲國家發展外交關係時,要將價值觀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