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新階段的外交平衡術(1)(3 / 3)

默克爾還提到亞洲最大的實行民主製度的國家——印度。與中國快速發展的勢頭相同,印度的發展也在一路攀升,而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印度實行的是西方民主體製。因此,在默克爾實施的新的對亞洲發展方案中,印度將會成為德國的重點合作夥伴,將印度塑造成西方民主製度與經濟發展相互結合的一個典型。

默克爾的這種價值觀外交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因此引起了許多國家的反對和不滿。如果默克爾繼續將這種政策推行下去,將會在國際範圍內引起更大的震動和緊張關係,當然,德國的發展和在全球範圍內的地位也會深受影響。

“旋風式”出訪歐盟鄰居

默克爾執政之初,不僅與美國關係緊張,與歐盟其他國家的關係同樣處於緊張狀態。施羅德時代留下來的外交遺產就是德國隻與俄羅斯、法國等少數國家處於關係良好的狀態。

默克爾就任總理之後,為了改善與美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關係,采取了“旋風式”的出訪策略。

默克爾與前任施羅德一樣首先選擇訪問巴黎,在巴黎的愛麗舍宮,法國總統希拉克熱烈歡迎默克爾的到來,並親吻她的手背。在兩小時的會晤中,加強歐洲整合和跨大西洋紐帶議題是他們的談話重點,這項議題在施羅德時期是不提倡的。默克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對於發展兩國的關係非常有信心。”站在她身邊的希拉克也表示:“對於這份偉大的友誼我們深為感動,法德關係不同尋常。如果我們的關係有所疏離,歐盟將會運行不暢,歐洲就猶如一輛壞掉的汽車。”

為什麼默克爾與施羅德都選擇首先訪問法國?原因不難理解,法德關係決定歐盟的運轉,默克爾表示,德法兩國保持友好關係不僅對兩國有益,對歐洲建設也是極其重要的。不管在曆史還是現實中,法德關係都影響到整個歐洲的團結與發展。歐盟遭遇了向東擴張、機構改革等方麵問題時,更需要法德兩國聯手幫助歐盟走出困局。

默克爾出訪的第二站是比利時布魯塞爾,在這裏,默克爾分別會見了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及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這次訪問表現了她對歐洲一體化及美歐關係的重視。她會見夏侯雅伯時,重申德國不會介入伊拉克戰爭,總體上保持前任總理施羅德的政策。默克爾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是跨大西洋政治合作的中心點,也是解決安全問題的第一選擇,除非盟國聯合處理的方法無效,否則個別國家不能單方麵行動。

而與巴羅佐會晤時,默克爾表示德國繼續支持歐盟委員會的工作以及《歐盟憲法條約》,在法國、荷蘭全民否決《歐盟憲法條約》後,德國卻選擇支持。顯而易見,由於德國國內經濟不景氣導致它更需要實現歐洲一體化。

為了加強與英國的關係,默克爾出訪英國時說,德國新政府非常重視與英、法兩國的關係。德國希望像法國一樣,同英國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英國首相布萊爾也表示,在歐洲,保持良好的英德關係非常重要。德國要想成為歐盟的領頭羊,加強與英國合作的趨勢是必然的。原因有二:其一歐美就伊拉克戰爭以及《京都協議書》等問題存在分歧,歐盟需要英國在中間充當和事佬;其二英國當時是歐盟輪值主席國,歐盟的許多問題都需要英國帶頭來解決。

德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2004年歐盟擴大到25個國家,其中新成員多為經濟不發達的中東歐國家。以德、法、英為首的歐盟老成員擔心,新成員國的加入勢必會加快歐盟財政危機和就業困境,隨著中東歐移民的進入,移民問題也將更加嚴峻。與此同時,新成員國也同樣擔心,為了加入歐盟,他們需要放棄自己的部分主權,而他們想得到的補償遲遲沒有實現。

此外,這些中東歐國家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一直支持美國,德美關係的破裂也影響著它們與德國之間的關係。默克爾出訪波蘭,目的是為了緩解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推動擴大後的歐盟的發展腳步。這一舉動讓波蘭和其他新加入歐盟的成員國對默克爾抱有很高的期望。波蘭作為德國最重要的鄰國,無論在地理位置還是政治經濟等方麵,德國都離不開波蘭。

不難看出,默克爾在歐盟的角色越來越重要,2005年底,剛上任的默克爾首次在成員國圍繞2007至2013年中期預算的“混戰”中亮相,她以“平衡外交”的政策提升了德國的地位。會上她提出預算案不應損害中東歐成員國的利益,在其他各國都不同意時,她率先同意增加預算總額,後來又出資1億歐元資助波蘭德語地區,從而促成這項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