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雖然如風暴般突然襲來,但是對於德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並不是很大,這與德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夯實實體經濟是分不開的。為了更好地維持這種態勢,新政府依然要抑製房地產泡沫,要將為國民提供住房保障的政策放在第一位。
在德國,房子首先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是社會福利體係中的一員,其次才能稱得上是用來發展經濟的商品。所以,德國關於房地產的法律法規是全球最為嚴厲和苛刻的,從開發、建設到銷售,全部都要按照高標準執行。德國會為國民製定一個標準房屋價格,假如開發商售賣的房子超過這個價格的20%,那將會麵臨法律的嚴懲;假若超過50%,就要到牢房裏蹲上3年。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製度不夠完善時,人心中那個希望不勞而獲、希望通過不正當途徑獲取錢財的魔鬼就會作祟。而在德國,政府嚴格地將市場環境保持在健康有序的狀態,不給民眾犯錯誤的機會,這是保障國民最好的辦法。嚴謹的金融製度,也保證了德國在金融危機麵前不驚慌。
以前的經濟危機引發的通貨膨脹幾乎給德國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麵對這次全球危機,默克爾首先做的是將市場和物價穩住。為此德國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專注於經濟危機時維持物價的穩定。這一體係日後還被歐洲中央銀行借鑒。
除了對整個市場環境的影響,金融危機也讓德國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裁員情況越來越嚴重。為了平穩度過這一階段,默克爾政府出台了一條臨時雇傭政策,讓企業為失業的人群提供一個臨時崗位。政府理解企業在經濟環境每況愈下的情況下難以生存,因此為他們提供了一些補助。舉例來說,當公司難以負擔員工工資而不得不解雇他們時,可以轉成臨時雇用,這部分人工資的60%由政府來承擔。2009年政府用於臨時雇用的補助達到50億歐元,雖說費用巨大,但效果良好——這給國民提供了30萬個崗位。
低收入水平和低教育水平的失業人員仍是政府照顧的重點,因此政府還在服務業、環境衛生以及建築等崗位上設立了專門的工資補助。
內外雙需,經濟指標飄紅
2005年12月,距離默克爾上台一個月的時間,德國國內的一份經濟報告顯示,國民的消費水平依然不容樂觀,但是就業市場似乎出現了回暖現象。這是每年都會出現的情況,每年這個時候的就業都要比全年其他時候樂觀。將這種現象認定為是新政府登台的功勞,還有些為時過早。默克爾也表示,政策的實施和經濟形勢的回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2006年5月,默克爾上台已經有半年的時間,這期間,為了減少財政赤字,她將家庭和兒童補助等社會福利降低,但並沒有對物價作出調整,這樣的做法引來了國民的一片議論聲,這其中有不解,更有抱怨。在當月的一份民意調查中,千名受訪者中一半以上對當政者表達了不滿,不過,大家對德國的未來還是充滿了期許。
雖說聯盟黨和社民黨之前是德國最大的兩個敵對黨,但共同執政後,雙方還是希望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而且他們也做到了。
通過刺激國內消費來帶動經濟發展的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出口量居高不下,至2008年,德國已經連續6年全球出口量第一。國內就業形勢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就業市場生機勃勃,失業率下降。2006年,德國的就業人數近4000萬,比前一年增加了20多萬,這也是21世紀德國就業市場的最好成績。2007年,德國經濟繼續穩步增長,增長率達到2.5%,這是在德國經濟上從未出現過的一個數字。經濟的複蘇又進一步為就業市場帶來了光明,就業人數比前一年增加近6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