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戴安瀾— “馬革而還” 域外死忠第一人(1 / 2)

【英雄檔案】

戴安瀾(1904~1942),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第二○○師師長,著名抗日將領。

籍貫:安徽無為。

英雄曆程:

1925年,參加北伐戰爭;

1932年冬,任第二十五師一四五團團長;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任第七十三旅旅長;

1938年,任第八十九師副師長;

1939年1月,任第五軍二○○師師長,12月參加桂南昆侖關戰役;

1941年,赴緬甸作戰;

1942年,在緬甸殉國。

【英雄榮譽】

1942年10月29日,美國政府向其頒授懋績勳章一枚;

2009年9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英雄人生】

功勳來自嚴於律己

戴安瀾出生的時代正好是社會變革之際,民族危難之時,他立誌投軍殺敵。1925年,戴安瀾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 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全國抗戰開始後,任國民黨軍第十三軍第七十三旅旅長。先後率部參加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隨棗戰役、長沙戰役等。他屢立戰功,表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

1939年1月,戴安瀾升任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5軍200師師長。12月奉命參加桂南昆侖關戰役,苦戰一月,斃敵6千,擊斃日軍前線指揮官第 5 師團第12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寫下了抗戰史上輝煌的一頁,各報記者在國內外報刊上報道大戰經過,盛讚戴安瀾師長頗具北宋大將軍狄青的風度。

戴安瀾他對親朋好友說,我們生逢此時,隻有曆任艱難,舍生救國。為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他說這場戰爭的勝負,民族的存亡,都要由我們這一代來承擔。正是這樣的赤誠之心和強烈的責任感,戴安瀾對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

在抗日戰爭時期,戴安瀾曾撰寫了《自訟》一文,他在文中毫不掩飾地暴露自己思想深處的缺點,並交領導閱讀,以鞭撻自己改正這些錯誤的思想。戴安瀾還抓住一切時間學習,即使處在戰鬥的軍旅生涯中,他在炮火連天中也不忘求得豐富的知識。

在他遺存的日記中,其中大量的內容是涉及學習的。他給自己立下規矩:一事不知,不更二事;一書不解,不更二書。戴安瀾還要求自己的部屬要做到四個字:忠、勇、勤、廉。

將軍殞身緬北叢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