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檔案】
蔡和森(1895~1931),字潤寰,又名和仙、澤膺、林彬,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著名領導人之一。
籍貫:湖南省雙峰。
英雄曆程:
1918年4月,與毛澤東等組織新民學會;
1919年春,偕母親、妹妹蔡暢與女友向警予前往法國;
1921年,參與中國共產黨成立,曆任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等要職;
1925年,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
1931年8月,被殺害。
【英雄榮譽】
2009年9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英雄人生】
指點江山的恰同學少年
近代湖南,地靈人傑。在此環境下成長的蔡和森等一代學子,雖身無分文,卻有胸懷天下之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他們崇拜康有為,跟隨孫中山,後又選擇馬克思主義。蔡和森的求學和思想探索過程,是追求革命思想以救國救民的典範。
蔡和森出生在上海江南機械製造總局的一個小官員家裏。因其父退職,全家從上海遷至湖南老家,蔡和森從小主要受母親影響。蔡和森的母親葛健豪出身名門,仰慕女革命家秋瑾,並以此為榜樣教育子女。蔡和森在母親的教育下,接受進步思想,學習刻苦用功。1913年秋天,蔡和森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後來,毛澤東由第四師範並入第一師範。由於共同的誌向,他們結成了誌同道合的學友,開始了“恰同學少年”的生活。
學校有個君子亭,蔡和森毛澤東經常來到這裏討論治學、做人等問題。兩個出類拔萃的年輕人,就這樣走到一起了。當時,湖南學界名流、曾留學日本和英國十年的楊昌濟教授的弟子滿三湘認為,最好的學生是毛澤東、蔡和森二人,並說過:“二子海內人才,前途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1915年4月,湖南高等師範學校設立了專科文學部,楊懷中、徐特立等老師轉到了文學部任教。蔡和森曆來愛好文史。他在一師讀了二年後,於1915年秋天跳級考進了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專科。
這時,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在北京出版了。這是一種宣揚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刊物。它一開始就鮮明地指出“民主”和“科學”兩個口號,大力批判封建主義的傳統觀念,主張實現西方資產階級上升時代的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蔡和森很快就成了這個刊物的熱心讀者,從而使他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
在高等師範畢業後,蔡和森就與毛澤東寄居在半學齋楊懷中先生寓所,繼續共同探求救國的道路,準備建立革命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