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方向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09年,魯迅從日本歸國。這個時期,社會的動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他感到苦悶、壓抑,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五四運動”之後,使魯迅感到振奮,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製的曆史痛斥為“吃人”的曆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呐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他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他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在《孔乙己》裏,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做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
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鬥的經曆,同時也記錄了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從“五四運動”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鬥爭。
在魯迅的15部雜文集中,他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痛苦的呐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讚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
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曆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紮奮鬥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英雄無悔】
魯迅先生所表達出來的精神是民族的脊梁骨。他不屈服於外來、反動勢力的高壓和前麵明槍背後暗箭的攻擊而“橫眉冷對”的無畏,他不甘受命運的擺布,不願任憑強者的欺淩而“俯首甘為孺子牛”憐憫。正如毛澤東所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