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檔案】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愛國作家、民主戰士。
籍貫:浙江紹興。
英雄曆程:
1898年,入江南水師學堂;
1902年2月,赴日本留學;
1908年,師從章太炎,加入光複會;
1909年,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紹興師範學校校長等;
1911年,第一篇小說《懷舊》發表;
1912年,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和北京大學講師;
1918年,發表小說《狂人日記》;
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1924年,與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人創辦《語絲》周刊;
1926年8月,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
1927年,任中山大學文學係主任兼教務主任;
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去世。
【英雄榮譽】
毛主席評價“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人民稱其為“民族魂”;
2009年9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英雄人生】
棄醫從文,從救人到救國
魯迅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裏,因祖父入獄和父親長期生病,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早年的人生體驗,使魯迅從少年時就親近底層人民。
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到南京求學。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麵的著作,開闊了視野。魯迅開始認識到: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主、自強的精神。
由於成績優異,魯迅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他的這種想法很快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
在日本,魯迅經常受到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裏,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95分,就被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
還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
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係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