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8章 太上皇月下憶昔 古棧道霖雨聞鈴(2)(1 / 2)

齊瀚看到李隆基悔及往事,頓時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勸慰才好。

李隆基又悲聲道:“我也不如則天皇後啊!則天皇後逝後,尚能為我留下治世能臣姚崇、宋璟、張說等。如今亨兒繼位,我為他留下能臣了嗎?”

齊瀚勸道:“如今聖上身邊,文有韋見素、房琯等人,武有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這些人皆為陛下擢升而來,陛下須自心寬。”

李隆基道:“齊卿不過寬我心罷了,平心而論,他們何人能比姚崇呢?”

齊瀚繼續寬慰道:“陛下使海內殷富,四夷來朝;使本朝湧現出來的文士、畫者、樂師,可謂群星璀璨,僅此一節,即可傲視前朝。”

李隆基持巾抹了一把眼淚,稍稍思索了一下,既而淡淡地說道:“山河破碎,他們不過嘲弄風月而已,於國於家,又有什麼用處呢?”

是時,三位最著名的為詩者居於三地,且遭際不同。

王維在長安城破之日,職任門下省給事中,為正五品官員,未能隨同李隆基逃入蜀中,被叛軍執押往洛陽。安祿山知其詩名欲授其職,王維服藥取痢,詐稱有病以卻偽官,安祿山將王維拘入普施寺繼續逼迫,王維最終無奈,隻好接受偽職。然其心向大唐,曾作詩《凝碧詩》,其中有句雲:“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後來官軍光複兩京,王維藉此詩脫罪,被李亨授為太子中允。此後的王維虔心佛事,下朝後即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他又在輞川別墅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吟終日,成就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之詩。其中的《積雨輞川莊作》最能現其心跡,詩曰: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鬆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杜甫當初得知潼關失守,又聞李亨在靈武稱帝,遂將家小安置在鄜郡,獨自西向奔往靈武,不料被叛軍俘獲,被押回長安。他此後又逃出京城,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後來得知李亨到了鳳翔,遂前往投奔,被授為左拾遺。杜甫在此期間作詩不少,其中的《哀江頭》描繪了長安被叛軍占領的景象: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

昭陽殿裏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

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甫觀眼前山河破碎,實在想不通本來繁花似錦的人世,為何成為今日之模樣呢?遂對往昔有著深深的追憶,其《憶昔》一詩最能表現這種心情,詩曰: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

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傷心不忍問耆舊,複恐初從亂離說。

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

周宣中興望我皇,灑淚江漢身衰疾。

安祿山起兵範陽的時候,李白正避居廬山吟詩玩水。永王李璘奉李隆基之命出師勤王,李白被李璘召入幕府。此後李亨成為皇帝,詔令李璘入蜀中陪伴李隆基,誰知李璘自恃掌控江淮租賦,遂引舟師攻下金陵,意欲割據一方與哥哥分庭抗禮。李璘最終兵敗身亡,李白也因此被流放於夜郎,其行至巫山之時,恰逢朝廷大赦天下,李白成為自由之身,於是順著長江乘舟而下,就有了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是時已年屆六旬,其瑰偉絢麗兼清新奇特的詩篇妙絕天下,杜甫讚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被後人譽為“詩仙”。隻是他一生銳意仕宦,然宦途曲折實為敗筆,可見李隆基當初確實有識人之能,若李白以翰林供奉的身份領取一份朝廷俸祿,再如王維那樣寄情山水,對其自身大有好處。可惜李白常懷“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之心,又難如陶淵明那樣斷然隱居,如此進退失據,最終鬧了個被流放的境地,殊為可歎。

縱觀中國王朝的興亡,其興也勃焉,亡也忽焉,過錯大致相似。安祿山手握大唐精兵叛亂,很快攻據兩京,官軍忙於四處抽調兵力,然一觸即敗。李亨派房琯為帥進兵至渭水便橋,房琯竟從古書中搬出春秋時代的“車戰之法”,被叛軍打得大敗。以當時而論,官軍與叛軍實為相持階段,且叛軍勢力稍稍占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