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人民中普遍存在著和平主義思想和厭惡戰爭的情緒。著名作家如歐內斯特·海明威、約翰·多斯·帕索斯和愛德華·埃斯特林·卡明斯等的反戰小說有著廣泛的影響。福特一家的好朋友、飛行英雄查爾斯·林德伯格倡導美國中立,也有不少擁護者。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設立的以孤立主義者傑拉爾德·奈為主席的專門委員會,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火製造和銷售情況進行了調查,披露了政治家和壟斷資本家同英、法勾結的內幕,證明美國是被追逐利潤的大銀行家和大軍火製造商拖進戰爭的。這激起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認為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錯誤選擇。
孤立主義與和平主義思想遍及各階級和階層。孤立主義思想在美國各階層中反映特別強烈。幾百萬的德裔美國人中很少有人同情納粹德國,但又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控製不滿。愛爾蘭裔美國人大多支持民主黨,他們反對援助英國,因為英國直至1922年以前一直對愛爾蘭實行殖民控製,當時仍控製著愛爾蘭北部。意大利移民及其子弟則把墨索裏尼當做給意大利帶來榮譽的“偉人”。美國的天主教徒對佛朗哥進攻西班牙共和國並不感到沮喪,因為他們把共和政府當做天主教會的敵人。
從經濟集團來看,孤立主義的勢力在中西部和西部強大,代表了農業資本家和新興工業資本家的要求,他們的投資和市場主要在國內;同實力雄厚的、與歐洲關係密切的東部大財團以及英國為首的國際金融勢力存在矛盾。那些與德國壟斷資本有密切聯係的大壟斷公司,如通用汽車公司、美孚石油公司、杜邦康采恩等堅決主張綏靖德國。他們認為,即使德國發動歐洲戰爭,既可削弱英國,又可打擊當時的蘇聯,經濟實力雄厚的美國卻可隔岸觀火,伺機而動。1937年美國100家大公司中有26家同德國有合同性協議。在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以後,盡管羅斯福宣布道德禁運,但美國對意大利石油、銅、廢鋼鐵的出口大增。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麵侵華的“七七事變”後,美國雖然增加了對中國的有限援助,但美國壟斷組織繼續向日本供應鋼鐵、石油等軍用物資,幫助日本發展戰爭機器。
30年代的孤立主義領導人包括共和黨人,如愛達荷的參議員威廉·博拉、內布拉斯加的參議員喬治·諾裏斯和前總統赫伯特·胡佛,以及民主黨人,如得克薩斯州的議員莫裏·馬弗裏克、社會黨主席諾曼·托馬斯。和平主義者有諸如議員珍妮特·蘭金、《芝加哥論壇》出版者羅伯特·麥考密克、史學家查爾斯·比爾德等。孤立主義與和平主義勢力大大束縛了羅斯福的手腳。
亨利·福特也對德國抱有天生的好感,他認為德國單純、節儉,擁有先進的技術,就拿德國的汽車工業來說,其技術遠遠在美國之上。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在75歲生日那一天,老亨利接受了希特勒頒發給他的“德國之鷹”獎章,理由是他對汽車的大規模生產所作出的貢獻。但是,我們還記得,老亨利一直是對猶太人持敵對態度的,並且在美國的社會影響不小,這次他接受希特勒的獎章,不能不讓人聯想起他那反猶太立場。媒體也紛紛提出質疑,有的媒體發表文章把他稱為“可惡的美國商人”,還有人指控老亨利和希特勒主義保持友好關係,以及他在福特工廠實行的恐怖統治,或者說他使用蓋世太保的手段對付工會運動。
亨利·福特堅持認為戰爭是貪婪的金融家們引發的,目的是在人類互相殘殺中獲得利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就持這樣的觀點。1939年,德國潛艇攻擊美國商船的事件不斷發生,亨利宣稱這是金融家們製造的陰謀,目的是把美國拖入戰爭。他極其痛恨杜邦家族,猛烈地批評他們,說他們是最大的戰爭販子,在幕後操縱各國政府以便發戰爭財。英國首相張伯倫推行“綏靖政策”,縱容法西斯,最終德國首先在歐洲發動侵略戰爭,張伯倫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老亨利卻對張伯倫的行為極力頌揚,說隻有他才是真為和平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