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淺談京劇武生藝術(1 / 3)

俞鑒

劇協寧夏分會讓我來參加這個“戲曲表演學習班”,讓我給大家講課,實在談不上是講課,隻能利用這個機會和青年演員們在一起探討一些藝術上的問題。

我是女武生,扮演的多是少年英武或勇猛靈活的角色。比如嶽雲、哪吒、陸文龍、孫悟空、金錢豹等。要演好這些角色,各種技藝絕招都得練好,還需下苦功和克服各種困難。在這方麵我是有些體會的,所以好談。難談的是,同是女武生,因個人條件、身體素質不同,所處的環境、學藝的過程千差萬別,藝術成長道路就各有不同。現在僅就我個人的經曆和體會,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請同誌們予以指正。

我從小隨父(京劇藝人、武旦,藝名“一杆旗”)在江南各省跑碼頭演戲,天天看戲。日久天長,我學會了一些京劇唱段,戲班裏有時缺人,我也被拉去演過娃娃角色。我也很高興地幹這種事。父親看我是塊料,在七歲上,就把我拜給上海名武生王其昌老師門下學藝。因為年歲小,身體素質也好,一立字據就是十年,我還記得字據上寫著:“病死不管,打跑不究……”

我是女孩子,為什麼偏要選學技藝複雜、難度大、吃苦多、要求嚴格的武生行當呢?這得從我的家世說起。

我家沒有男孩,哥哥早夭,母親後來生了我和妹妹二人。父親看我從小體格健壯,舉止豪放,像男孩子一樣,所以把我當男孩教養。五歲上,父親就給我練功,拿頂、下腰、扳腿……樣樣都學。我練功不怕苦,拿頂時間長、受得住。記得一次拿頂,父親喊二十個數,我不下來,喊五十個數,我還不下來,直到父親心疼了,硬讓我下來,我才收場。扳腿筋骨痛,我不哭不喊,父親誇我說:“一個五歲的女孩子,不嬌氣,能吃苦,真少見,將來學武生準行。”

舊社會梨園界的女孩子,學唱旦角、老旦、老生、武旦、小生的不少見,唯獨學武生的不多,成才的更少。武生是吃力的一行,也是受大罪的一行。長靠、短打、箭衣、厚底、薄底,刀、槍、劍、棍、錘、斧、旗、圈、叉、鞭,樣樣都得練。要練好、練熟、練巧,得心應手,就得吃大苦,就得有恒心,否則是很難成為一個好演員的。老師常說:“女孩子唱武生當今少有,隻要下苦心練出來,掛上頭牌,出名得利,養家肥己,全都解決了。”另外,舊社會女孩子演武生的不多,比較有票房價值,上座率高。由於以上的種種原因,我便選擇了學武生的路子。當然在今天,我們從事藝術活動,已經不是為了出名得利,養家肥己,而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了。

我是七歲到師傅家的,艱苦的學徒生活開始了。

七歲學武生時的印象中,老師經常提起的一個女武生叫田子文,她曾與我師傅在上海更新舞台一同搭班。田子文演三天打炮戲(演員的拿手好戲,三天演紅了才站得住腳),我師傅演三天打炮戲。她紅極江南時,我並沒看上她的拿手戲,隻是看過她在《火燒紅蓮寺》裏扮個俠客。我學徒時,她已經不“紅”了,但師傅對她十分敬佩。據說此人文武雙全,嗓音洪亮,唱、做、念、打比較全麵,武的能演《螺絲穀》《挑滑車》,文的能演《擊鼓罵曹》等。我師傅經常找出報紙來指給我看她曾上演的劇目,以田子文為榜樣來啟發我、激勵我,讓我按田子文的戲路發展。這在我從小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決心要練成田子文那樣的女武生。我的師傅是文武老生,文的會演《三斬一碰》(《斬黃袍》《轅門斬子》《斬馬謖》和《托兆碰碑》),武的會短打、長靠,還會演紅生戲,他的《金錢豹》在上海最有名。我老師在藝術上是造詣很高的,對我的藝術道路有著深刻的影響。

打基礎階段就是練功,從早上六點到七點,我要把火攏好,水燒上,把課堂打掃幹淨,上海人叫我“小大姐”,也就是小女傭的意思。幹完了,七點開始練功,十二點結束,在這五個小時裏練的都是腿的基本功。為什麼武生的腿這麼重要呢?原因是在武生行當中,大致有三種功路之分:長靠、短打、文武生,多是表現英俊矯捷、威猛剽悍的人物,而動作上則多是翻騰跌撲、旋歌旋舞。所以武生技巧的表現,大部分是腿功。我的師傅王其昌在教我的十年中,著重是放在腿功上的。上午的五小時是這樣安排的:

一、壓腿、踢腿:這是最基礎的,是練腿勁兒、耐力和韌力,使動作幹淨、敏捷。壓上腿後,嘴不能閑著,每天必喊一出戲,今天喊《落馬湖》,明天喊《連環套》;台詞訓練也多是利用壓腿的時間,像《薛禮歎月》中的一大段念白,要念得字正腔圓,嘴皮子有勁兒,邊念邊踢腿。要踢四樣腿:直腿、十字腿、旁腿、片腿,動作要求準確、漂亮、輕巧、利索。

二、扳腿:武生的腿功極為重要,而要使腿功基礎牢,還要練腿的控製力。左手將左腿從側麵扳起過腦後,用左、右手扳住左腳,腳底向天,右手放開,左手扳住,“耗”著不動;大約兩分鍾後,姿勢不變,單腿正轉十圈,再耗住不動;再間隔兩分鍾左右,反轉十圈,擎住不動……每一個動作完畢都要耗住幾分鍾,這是練腿的控製力。接著將左腿扳轉到前麵(此時左腿始終沒有著地),左手放開,兩手拉成山膀,腿擎住,高度離腦門兒半尺遠,懸控一兩分鍾後,身體慢慢向後仰,臉麵朝上,仰視上空,左腿抬至比身子高,平平地耗住不動。這個動作稱之為前探海。身體再慢慢地翻成俯式,頭部與腿要擺成像燕子似的兩頭翹的姿勢,手在前翻腕,劍式指法,胳膊肘稍曲,稱之為後探海。又耗住一定時間後,像燕子一樣向右轉動十圈,在電閃風馳的速度中要突然停住不動,控製住一會兒後,亮個睡臥相,此時左腿仍然沒有著地,左腿再抬至右側麵,擺成十字腿,手在胸前作拉馬狀,耗住。左腿再抬起從月亮門片過至右側,耗旁腿仍懸空控製住,手成托按一掌一上一下,再把左腿扳至腦後,再扳住至腦門兒前,三起三落。每次起落之間都要控製到擎住不動,直到完成這個動作後,左腿才能還原。一條腿扳上去一直到下來,中間大約二十分鍾到半個小時,然後再換右腿。

三、飛腳:左右單飛腳,輪換著打,手打腳心要打響,打得高、脆、幹淨、漂亮。蹲著飛腳是半轉身,動作同飛腳一樣,隻是腿成半蹲狀,左右開弓,要十個十個連續地打。還有連串飛腳,從一打到十。打上一兩個就歇好一會兒,那不行,那樣是出不了功的,要連續打,中間隻有幾秒鍾的間歇,馬上又接著做動作。在激烈的動作中不能大喘氣,不能張嘴,一來形象不好看,二來容易傷肺,要提住氣,用鼻子呼吸,這也是練氣功,必練不可。練完了再累也不能歇、不能蹲,一蹲就容易鬧病,猶如馬跑累了要遛馬一樣,老師讓“遛一遛”是有道理的。

四、旋子:旋子打起來,要用腰帶動腿,飛旋起來的時候,頭和腿要兩頭翹,像燕子飛旋一樣。旋子是練氣功、耐力和持久力,連續打上40個旋子,暈頭轉向,但還要求“噔”的一下就得亮住,似一尊雕像,一動也不能動。這個亮相要求做到準、穩、脆,需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做到。除了旋子外,還有飛腳旋子、飛腳和旋子穿插進行,還有掃膛和旋子一樣一個串起來,一直增加到5個掃膛連上十幾個旋子,增加氣力,台下把氣練足了,上了台整個一出戲都不帶喘的。所以人常說台下幾年功,台上幾分鍾的道理就在這兒。

五、跺泥兒、亮相:過去老先生很講究跺泥兒,這是武將的程式動作,更是武生的必練項目,戲裏經常有這個動作,是用來表現人物的勇猛精神的,腿抬得高,站得牢,跺泥兒穩,才見功夫。打完了一套把子,上下一戳槍、崩、登、倉!亮住。打完幾個回合已經夠喘的了,就看最後這一下,亮得穩、脆。如果沒亮穩動彈了,前邊的什麼小快槍、大快槍都白打了。串翻身兩圈下來突然煞住亮相定型是不容易的。京劇裏的武生動作都是這樣,不管走多少技巧,動作完了,必然以亮相作為一個小小的間歇、一個停頓,而亮相又是為了表現人物的英雄氣概和英俊雄姿,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跺泥兒和亮相是不能晃的,一晃就沒功了。

除了上麵講的腿功外,還有毯子功和靠功。毯子功包括虎跳、踺子、小翻、蠻子、前撲、搶背、跟頭、虎跳前撲、烏龍絞柱等等,這些基本功也都要做到動作純熟,幹淨利落,一天要練十個小時左右,甚至練到夜間一兩點,這樣才能出真功。

六、厚底圓場:武生的厚底圓場應該注意些什麼呢?起步的時候,身子不能太正,太正就顯得傻氣了,身子要側一些,提了靠排,慢慢壓步,膝蓋不能太直,直了不好看,也跑不動。要提著氣,蹲一點,走時有個幅度,不然腳下就不利落,絆腳,腿的部位夾得太緊就會出現這樣的毛病。武生的步子不能像花臉,也不能像旦角,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兩腿之間要鬆開一點,身子側一些,跑起來就好看了。另外,正圓場中,左腿踡的幅度比右腿大些,腳腕子壓上步,腰提住氣,頭抬起,身子稍向後仰一些,就好看了;轉過來的反圓場隻是方向變了,要領是一樣的,像一個人在一個大圓周上跑,總是看著圓心,身子就美了。跑圓場很忌諱腆著胸或是佝著胸。還有一種是“三叉花”,高盛鱗先生跑得最好看,腰勁漂亮,身上美。圓場功穿厚底要慢慢地亮,步子起小了不好看,開始碎步像旦角了,速度加快時腳底下是碎步。武生的圓場一定要區別於旦角,但也要看扮演什麼角色,如哪吒的步子,我也用過旦角的,表現小孩子的動作,不是絕對不能用旦角台步。穿厚底不可急於做複雜的翻身等動作,厚底圓場,左跨腿、右跨腿、片腿、雲手、亮相,再進一步跨腿翻身,再加上其他較複雜的動作。如果基本厚底功還沒掌握,上來就耍槍花,腳很容易崴傷。像中翻身、矮翻身、串翻身都需要腳腕、腿、腰配合好。

厚底功,注意腳腕子的勁兒,在練轉身的時候,特別是腰不能軟,腰一軟,腿就容易崴。上下身要合,動作協調,以腰帶動腳底下,最忌諱上、下身不合,上下勁頭要使在一塊兒,扭在一起,這是厚底功最起碼的要求。

七、起霸:起霸是京劇的程式套子,“起霸”常指表現大將出征前披掛整裝待命出發。“四擊頭”出場亮相把人物的身份、氣度及大將威風的氣派都帶上場了。《三岔口》的任堂惠露場時也是用“起霸”,但與穿靠的武將又有所不同,不能顯露人物的心情。起霸要求“一手帶二腿”和“前手如架鷹,後手往後撐”。要掌握住不同的人物,起霸的內容也並不一樣。

八、把子功:泛指兵器上的功夫。包括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撾。這些不是一個演員全部能掌握的,應有重點地選擇地練。雙刀、單刀、大刀、單槍、雙槍,這些也都得練。陸文龍耍的是雙槍,《三岔口》裏耍雙刀,《翠屏山》石秀用的是單刀,而且用的是發亮的真刀,運用了一些武術的動作,如抱刀一蹲,石秀的亮相又是武生動作,耍真刀擺起的架勢比較野。《挑滑車》主要是大槍,下場花耍得風雨不透,要求衝、漂、帥、溜四個字,衝,是勇猛,漂,是輕巧,帥,是幹淨利落、美,溜,是速度來得快。一般說俠客一類角色躥房越脊、飛簷走壁,也需在這四個字上下工夫,長靠短打也離不開這幾個字的功夫。我演過《鐵公雞》用真刀真槍,雙手帶七節鞭,真刀真槍在手上是有分量的,要求動作準、穩,非常嚴格,手要有控製力,還要使觀眾有真實感,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差一丁點兒不對,就會出大事故。我演《安天會》裏的孫悟空,我用了耍七節鞭的動作,孫悟空喝醉了,偷桃盜丹,裝桃的口袋,耍起來是七節鞭的耍法。什麼都得練。那時武生不會《安天會》《水簾洞》《金錢豹》就不叫武生,逼著自己都得練會。

要掌握刀、槍的使用,很多戲是離不開的,戲裏經常出現各種不同的戰鬥場麵,不管是馬上交鋒還是陸上戰鬥都有刀來槍去,作為一個武生演員應該掌握它。《殺四門》裏連打帶唱,《穆柯寨》裏雙槍上的功,《水簾洞》裏用的是大刀。大刀會使了,《挑滑車》的大槍也差不多會耍了,連沉香的斧子也會使了。大刀下場有一個前把,右手在前把,最忌諱左手,槍把是左手在前把。大刀的特點砍三見麵,“啪”,砍腦袋手下去還不能挨著腦袋,手要突然停住,全在手勁上,分寸穩、準非常嚴格。削鼻子,更是懸,還有削頭的動作。過去我練的時候是以一張椅子當作人,假設鼻子和頭的部位,每天練削鼻子削頭,削人的與被削的離得很遠不行,一危險,二不真實。過去我和我老師打把子,扮演“敵人”,我的頭必須朝我師傅的腰上遞,表示被殺,這就打不著削不著了,單刀、雙刀都要這樣,不能躲。這需要互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