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藝壇姐妹情誼深(3 / 3)

俞鑒記得常香玉那年六十出頭,顯得比實際年齡年輕,雖然有點“發福”,但很精幹,很謙和,一點兒沒有名人的架子。她知道常香玉當年曾個人出資為抗美援朝捐獻了一架飛機,對這位老藝術家的無私境界深感敬佩。俞鑒帶著麵妝,身穿水衣,和常香玉合了影。

我國戲曲界又一著名女武生裴豔玲原是天津河北梆子劇團的演員,後改行演京劇。有一年,原寧夏文化廳副廳長薛亞平同誌到石家莊開會,在會上見到了裴豔玲。裴豔玲說:“你們寧夏有個女武生俞鑒很不錯,我小時候在天津看過她的戲,很佩服她。”(1950年代初,俞鑒在總政實驗京劇團時,曾三次去天津演出)。

還有一年,裴豔玲和一批戲劇著名演員應邀來寧夏進行演藝和學術活動。一天晚上,來賓們在寧夏人民會堂演出,裴豔玲著便裝上台與觀眾見麵,誰也沒有料到她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寧夏京劇團女武生俞鑒,是我非常崇拜的前輩演員……”

由於年齡和健康原因,俞鑒當晚並未親臨現場觀看這場演出,事後,當同樣未能親臨現場觀看演出的石小元副團長向她轉述這一情節時,她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幾位藝壇姐妹,都是我國戲劇界或影視界的頂尖級人才。她們之間的交往和友誼,自有“頂尖級”人物的高度,這就是執著、敬業、謙遜、友善。在她們心中,“同行”不僅不是“冤家”,而且完全可以成為相互欽佩、相互欣賞,手拉手、心貼心的好姐妹,好朋友。

不光是姐妹,還有一位“兄弟”。他就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先生最小的兒子尚長榮。尚小雲是上海京劇院的“花臉”演員,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兩次“梅花獎”得主,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2001年,尚長榮應邀來銀川演出、講學,其間三次到家中探望俞鑒未遇——老伴兒生病住院,她外出采購食品。

回到家,聽說尚長榮來過,俞鑒立刻趕往他下榻的寧夏賓館;尚長榮聽說俞鑒來訪,又親自下樓接她。

尚長榮原是陝西省京劇院的主要演員,後來排演《曹操與楊修》這出戲,陝西沒有條件,他便帶著劇本去了上海,排演後一炮打紅,從此他留在了上海京劇院。

俞鑒說:“在電視上看您演的《曹操與楊修》,太棒了,我要向您學習。”尚長榮說:“你是老藝術家,我要向您學習。”尚長榮問俞鑒什麼時候參的軍,俞鑒回答說解放初期。尚長榮說:“那您是開國功臣了。”俞鑒說:“您才是功臣呢,您演的楊修和李勇奇,是那麼感染觀眾,這才叫改革家呢。演員一定要對角色負責,發揚京劇的特長,讓老百姓看得懂。當演員就要當這樣的演員,我非常佩服您。”

尚長榮問俞鑒:“大姐,您多大歲數?”俞鑒說自己屬大龍,尚長榮說:“真巧,我也屬大龍。”一算,俞鑒比他大一輪。

尚長榮要去寧夏人民會堂演出,俞鑒一路送他過去,倆人邊走邊聊。尚長榮說:“我大哥在台灣,我每年都去看他一次。”又問俞鑒寧夏京劇團為什麼搞得這樣好,說1984年寧夏京劇團去西安演出,演出十分精彩,陣容也很整齊,給他的印象很深。俞鑒說:“我們團是老、中、青三結合,團結搞好了,演出自然會認真負責。”尚長榮讚道:“你們結合得好。”又說:“俞大姐,您能不能到我們上海京劇院戲校參觀參觀,順便給我們指導指導?”話語間充滿誠意。俞鑒也真誠地說:“謝謝!我現在有腦血栓,大腦缺氧,就不給你們找麻煩了,什麼時候我路過上海,再去拜訪您。”

分手時,尚長榮不忘問一句:“您老伴兒呢?”“在醫院治脖子呢。”“那我該怎麼稱呼您老伴呢?”“您就叫他蘇大哥吧。”“我們藝校的王夢雲大姐經常誇您……”王夢雲是老旦演員,時任上海藝術學校校長,演過《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劇目。

俞鑒覺得尚長榮對老藝術家特別尊重,使她覺得特別親切。

2005年,尚長榮再次應邀來寧夏講學,再次到家中看望俞鑒——那次她正在病中。

見到尚長榮,俞鑒感慨地說:“您每次來寧夏都來看我,讓我很感動。您這樣關心老演員,總是惦記著老演員,這是多麼好的藝德啊!”

優秀者往往純真。真正的藝術家之間,沒有同行的相斥,沒有世俗的偏見,更沒有心懷妒意的陰暗心理,隻有相互間真誠的祝福和由衷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