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於京劇觀眾,就像你在信上所提到的那樣,老年化現象也是明顯的存在。但是較有影響或有一定質量的演員和較新穎的劇目來演出,上座率還是可以的,如前不久山東柳城京劇團的薛亞平(花旦)來甬,上座率平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可前些日子上海京劇團的李麗芳來甬演出,上座率卻不太高。總的來說,寧波觀眾看戲,一是要看名氣,二是要看武戲。
3)關於票價,寧波的票價一般都在一元左右,沒有確定的標準。寧波市內演戲劇的劇場隻有兩個,“寧波劇院”和“三江劇院”,其餘都是專門放電影的。
寧波基本上是開放城市,和你當初在這裏時大不一樣了,有了很大的變化。寧波的城市類別已上升到(與)上海、杭州一樣。寧波的生活水平較高,市場供應很豐富,但價格要比一般地區略貴。如:(豬)肉是二元五角左右,黃魚最好的是三元左右,蝦蟲好的也是三元左右,雞一般是二元四角左右,蔬菜比較便宜,特別是青菜隻有三四分錢一斤。
……
竹樵1986年4月2日
其後不久,由於市場經濟的影響,寧波京劇團宣布撤銷,俞鑒和李竹樵也因此中斷了聯係。
1992年,俞鑒和老伴回到浙江老家,在江南名鎮南潯的女兒、女婿(女婿在這裏開了一家電梯公司)家小住。
地處南潯的浙江合眾皮製品有限公司辦了一個專門培養兒童學習京劇的“合眾小京班”,當公司領導聽說中國著名的京劇女武生來南潯探親,特地上門請俞鑒為孩子們傳藝。
俞鑒和老伴每周六、周日各抽出兩小時,為“合眾小京班”選拔出來的四名小演員進行基本功訓練,從最基本的壓腿動作入門,逐步進入“開打”和“十八棍”訓練。在她的悉心指導下,小演員們進步很快。俞鑒還為孩子們義務傳授了《三岔口》和《真假美猴王》兩出傳統武戲。
1995年9月30日晚,同在南潯的浙江省船牌建材集團公司的餐廳裏張燈結彩,員工們換上了節日的盛裝,興致勃勃地參加公司在這裏舉辦的國慶文娛晚會。在當晚表演的三十多個節目中,京劇獨占鼇頭,數目接近整台節目的一半,演出形式有清唱、聯唱、京劇片斷和武旦表演等。
船牌公司的員工何以對京劇如此鍾愛?原來,該公司領導一向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其中一項活動即是弘揚祖國的京劇藝術。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寧炳泉先生是位京劇愛好者,在他的倡導下,當年7月公司成立了京劇票友聯誼會籌委會,撥出專款購置或自製服裝、道具,發展會員,開展聯誼活動。不久,公司票友聯誼會便成為中國京劇票友聯誼會的團體會員,還發展了二十多名個人會員,寧炳泉當選為全國理事。
正當船牌公司籌備國慶晚會之際,俞鑒和老伴又一次回南潯探親。她一聽南潯票友相求,豪爽地說:“沒問題,一定去!”她和老伴來到公司,夜以繼日地為員工們自編自演的武旦表演唱進行輔導。晚會上,二老還主動在後台為演員們化妝,指導演出,高興地當起了“義務舞台監督”。
這兩件事,《湖州日報》都進行了報道。
在扶掖後生這件事上,俞鑒總是這樣來者不拒,有求必應。為了使京劇這門我國獨有的傳統藝術後繼有人,她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也更加贏得了人們的愛戴和尊敬。有道是:
徒弟複徒弟,
怒放了天下桃李。
授得大聖千鈞棒,
教出槍把靠旗。
更有虎跳、吊毛、高倒提,
乾坤圈兒飛起。
強將手下無弱兵,
欣慰心自喜。
大發慈悲,
攜得孫兒再傳藝。
“為俞老師與眾徒弟題寫。”這張照片背麵的題字,用來體現人們對她的愛戴與尊敬,也許再恰當不過了。
七十大壽那年,俞鑒的弟子之一,團裏的武花臉演員王小微送給老師一幅行草書就的大“壽”字,整整七十個京劇臉譜,被精心鑲嵌於每一筆、每一劃之間;別樣的精美,別樣的心意,令感情一向外露的俞鑒幾乎哽咽。此時此刻,她比任何時候都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分付出,一分回報”的濃情厚意。